正文 第19章 附錄(6)(1 / 3)

據此,不周山位於泑澤的西麵,那裏是黃河的源頭,山上長有類似桃的果樹(即桃的改良品種)。接下來的問題是,泑澤在哪裏?長期以來,許多人都認為泑澤就是今天的羅布泊;所謂“河水所潛”,被解釋為黃河從羅布泊發源後在大漠下“潛行”千裏。

與此同時,也有學者指出,泑澤位於今日的黃河河套,河套在先夏時期原為湖泊、沼澤或濕地(參見徐旭生的《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筆者進一步指出,泑澤位於今日的黃河前套地區,亦即內蒙古的土墨特右旗至托克托縣一帶;這是因為,《北山經·北次一經》描述的是呂梁山的地形地貌及其物產和風土人情,其中記有多座山所發源的水係向西流入泑澤,當時的人們之所以認為這裏是黃河的源頭,乃是因為再向上則是沼澤濕地,難以分辨出河道來(參考《山海經地理複原圖注》、《新繪神異全圖山海經》、《全本繪圖山海經》)。

綜上所述,不周山的方位,最可能在陰山和呂梁山交彙的河套地區,那裏也是中國金字塔眾帝之台的所在地。根據《海外北經》記載禹與共工之臣相柳的戰爭,以及“不可生穀”的描述可知,禹與共工族的戰爭,與農業生產有關。《呂氏春秋·本味》記有:“飯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這就表明不周山地區是一處重要的農作物產地,同時也說明河套地區已經開始從沼澤地轉變為農田,此後河套地區逐漸變成黃河中遊最肥沃的耕地,民諺曰“黃河百害,唯富一套”。

與此同時,為了找到不周山,找到中國的金字塔眾帝之台,我們還有必要關注各種與之相關的線索和信息,它們包括大禹治水的遺跡(例如積石山、龍門、三門峽鬼門)、昆侖古城(可能位於鄂爾多斯高原)、失傳的古代圖書(周室典籍,被王子朝轉移秘藏在今日南陽地區),以及北方岩畫(研究陰山、桌子山、賀蘭山岩畫與古史傳說的關係,進一步尋找山西省和河北省北部地區的岩畫)和有關的傳說故事,等等。屈原在《離騷》裏唱道:“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為期。”朋友,如果你有不周山的消息,請你告訴我!

最新消息:或謂在大同、呼和浩特之間有一座小鎮,名為涼城。涼城東北有一海拔1100米左右的湖,該湖被海拔1800~2000米左右的山脈包圍,有一大缺口和幾個小缺口。該湖有大約12千米寬,20千米長,水位變化麵積也可能變化,或許這就是我們苦苦找尋的不周山。

禹跡茫茫何方覓?遙遙禹功有處尋!

世界各地都有洪水泛濫幾乎毀滅人類的遠古記憶。對比之下,麵對曾經的洪水肆虐,唯獨中國盛傳大禹治水的故事。但是,令人遺憾的是,中國的相當一批學者,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裏,卻在千方百計試圖否定大禹治水的真實性,他們所謂的學術嚴謹實際上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托辭。

而最新發現的一件2900年前的西周青銅器銘文明確記有大禹治水事跡,充分表明先秦典籍《山海經》、《尚書》、《詩經》等書的相關記載,以及至今仍然廣泛流傳於民間的神話傳說故事基本屬實。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不再是編造的文學故事,而是信史,或者更準確地說具有相當高的信史價值。

在這種情況下,尋找大禹治水的遺跡,尋找中國的金字塔,尋找不周山,尋找昆侖古城,複原再現那個時期的文明信息,應該提到我們今天的議事日程上,因為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有必要建立一門禹學,成立禹功聯誼會,實施禹跡探險考察。

出發!尋找大禹治水的遺跡

在我國的黃河流域、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都流傳著大禹治水的故事,在安徽和浙江都流傳著帝禹召集天下諸侯共商治水大計的故事。那麼,我們今天該如何尋找大禹治水的遺跡,又該到哪裏去尋找大禹治水的遺跡呢?

首先,需要研究判斷遠古洪水發生的時期。根據曆史傳說,我國遠古的洪水,主要發生在伏羲、女媧時期,炎帝少女女娃時期,以及堯、舜、鯀、禹時期。這裏的問題之一是,上述洪水,是先後發生在三個不同時期,還是發生在同一段時期?問題之二是,它們發生在什麼時間,曆時多久,程度多大,範圍多廣?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