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解決上述問題,又涉及到研究判斷遠古洪水產生的原因。根據曆史傳說,洪水泛濫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1)天下大雨。《淮南子·齊俗訓》:“禹之時,天下大雨,禹令人民聚土積薪,擇丘陵而處之。”從今天的角度來看,當係大氣環流改變導致的降雨量劇增,並超過了原有河道水係的承載量,從而造成河道兩岸地區的洪水泛濫。
(2)水逆行。《孟子·滕文公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定所,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我國地勢西高東低,黃河、淮河、長江均自西向東流入海。因此,所謂“水逆行”即河水倒流,筆者在二十多年前已經指出這是海侵現象,即海平麵上升,導致海岸線向西侵進。據有關研究,發生在一萬年前冰川結束後的海侵是世界範圍的,在我國這次海侵在7400年前達到最高點,海岸線西侵至今日的太行山腳。女媧補天治水的故事、精衛填海的故事、愚公移山的故事(把山石運到渤海之濱)、共工撞倒不周山引起天地大破壞的故事,以及滄海桑田的成語,都涉及到上述自然環境的變遷。
(3)人禍。肇事者為共工族,《路史》:“共工氏,太昊之世國侯也,及太昊之末,乃恣睢而跋扈以亂天下,自謂水德為水紀,其稱亂也,蓋在冀土,故傳有濟冀州,而冀州平之說,是女媧代平共工之亂明矣。”《淮南子·天文訓》記有共工與顓頊爭帝,撞倒不周山,引起天傾西北、地陷東南,並造成洪水泛濫。《淮南子·本經訓》明確記有:“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通流,四海溟悻,民皆上丘陵,赴樹木。”《山海經》記有共工之臣相柳製造洪水泛濫被禹殺死。筆者認為上述記載,記錄的是洪水泛濫造成的人類生存環境變化,引發了民族遷徙及其衝突戰爭。
肇事者為蚩尤族。《山海經·大荒北經》:“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複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筆者認為所謂共工振滔洪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的故事,記錄的都是洪水泛濫造成人類生存環境變化,並引發了受災地區居民的大遷徙,這種遷徙又觸發了民族衝突和戰爭。
根據上述記載可知,洪水泛濫先後曆時長達數千年之久(包括持續性洪水泛濫,例如海侵;以及突發性洪水泛濫,例如大雨、海嘯、冰雪消融引起的山洪爆發),其中大禹治水的曆史事件,則發生在遠古洪水泛濫的後期,其主要工程是疏浚河道、排泄積水,以恢複或拓展可耕種、可利用、可居住土地的麵積。有鑒於此,我們今天如欲尋找大禹治水的遺跡,最有希望的地區是在黃河中遊一帶,而最有希望的地點則是某些特殊地形地貌的黃河河道。
1981年,《中國古代史論叢》第三輯發表筆者的論文《我國遠古傳說與自然環境變遷》,在這篇論文裏,筆者認為黃河三門峽的鬼門河道即大禹治水時開鑿的,茫茫禹跡有可能在三門峽地區找到。主要依據:一是,鬼門島上發現有仰韶時期和龍山時期的文化堆積,如果鬼門在那個時期就是河道的話,將非常不適宜人類在鬼門島上生活;二是,鬼門河道的出現,有利於黃河在三門峽的河道取直並提高黃河在這裏的流通量;三是,鬼門的河床比神門、人門要淺十幾米,表明鬼門形成的時間最晚;四是,當地流傳有豐富的大禹治水故事;五是,提高三門峽的宣泄量,有助於排除黃河河套地區以及渭水下遊和汾水下遊地區的積水,而上述地區乃是古代我國北方最富饒的農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