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基層文化(6)(2 / 3)

在鄉鎮文化規劃中,要堅持什麼樣原則

要對鄉鎮文化實施規劃,首先要遵循以下幾條原則,那就是:一是要突出鄉鎮的特色。特色也就是個性,是鄉鎮文化規劃的生命。提高鄉鎮規劃管理水平,關鍵是抓住本地特色,因為沒有特色的鄉鎮不可能有個性和品牌效應。二是反對模仿。模仿是反個性的,它是造成鄉鎮文化空間無個性的重要原因。三是反對過度的功能主義規劃。在鄉鎮文化規劃中強調其功能利用,這無可厚非,但要是過度強調,則會帶來諸多不良影響。村鎮是當地人獨特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慣曆史的物質載體,硬性的區劃不僅使其中的物質和文化生活變得機械、單一、死板和不便,同時破壞了生活豐富、自然、濃鬱及其特有的氣息。同時,還要注意鄉鎮文化規劃不能走向低俗化。隻有這樣,我們才能規劃出符合人類居住的物質空間和文化空間,讓人們從中感受到“家”的溫暖,體會到生活的樂趣。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2005年12月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大學發表了題為“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諧世界”的演講。在演講的開始溫總理就提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前提。中國文化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謂天人合一,包含著人與自然界相統一的意思。”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鄉鎮文化建設也特別強調“天人合一”理念的內化和實踐,其突出表現在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和目標規定上。“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既是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也是其總體目標。這20個字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管理等方方麵麵。而在其中的“村容整潔”則最可反映“天人合一”的重要性。“村容整潔”的提出,旨在改善當代農民的生存狀況。新農村建設中“村容整潔”的要求,最主要的是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好的生產、生活、生態條件。長期以來,大部分農村地區的人居環境不能令人滿意:“露天廁、泥水街、壓水井、雞鴨院”,是對農民生活居住環境的形象描述;農村的房舍、街道建設缺乏規劃,浪費大量土地;通行條件差,給農民的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由於缺少硬件設施,加上農民的不良生活習慣,垃圾汙染嚴重。另外,隨著一些農村地區非農產業的發展,工業汙染問題凸顯,亟待改變。

什麼是“人人認同”

在2005年12月29日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黨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召,這一號召被社會人士普遍認同。後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成了“人人認同”的新觀念。會議在全麵部署2006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同時,著重研究了未來五年我國如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縮小城鄉差別、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戰略,是實現全體公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一大德政。其中,新農民是新農村建設新含義的核心和關鍵所在。農民是我國勞動者中最大的群體,他們的科學素質影響著國民的整體素質。培養新型農民,實現農民自身的現代化,必須以文化為本。一方麵是農民依靠這種方式來達到自身的精神砥礪,實現思想教育。同時這也形成了農村的一種公共空間,村莊的公共輿論、公共生活就從這裏開始了,它是整合人們認同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麵,農民需要這些歌聲、笑聲,這就是農民的精神需要。所有人都需要精神生活,這是現實生活的一部分,農民也概莫能外,而且似乎更為強烈一些。鄉鎮精神文明建設不僅讓農民個體散漫的精神得以凝聚,頓生豪情壯誌,同時,還可以營造一個溫暖和諧的公共空間,讓每個農民都樂在其中,尋找到自己的歸屬地。凝聚力和認同感的油然而生使農民的“戰鬥力”也就變得更加充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是需要這樣的豪情和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