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順應世界科技經濟發展大趨勢的。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科技發展出現了巨大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新的科技革命突飛猛進,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不但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力,而且使人類生產活動和社會生活開始進入信息化和智能自動化時代;二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範圍經濟貿易發展和資金技術流動加快,各國經濟和市場進一步相互開放、相互依存。特別是信息化以世界為舞台,導致了信息、技術、資本、人才等生產要素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黨中央順應世界科技經濟發展的新趨勢,作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決策,充分說明我們黨能夠與時俱進,始終站在時代前列。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充分考慮我國基本國情得出的正確結論。人口數量大、人均資源不足、勞動力供給大於需求的矛盾突出,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實踐證明,在一個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以資源的過量消耗和環境生態破壞為代價推進工業化,不僅資源難以支撐,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難以為繼,而且破壞生態,汙染環境,妨礙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必須高度重視科技進步的重要作用,著力提高經濟效益,節約和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同時,為了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緩解巨大的就業壓力,維護社會公平和政治穩定,必須在推進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十分注意廣辟就業門路,努力擴大就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有利於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有利於就業和勞動者福祉的增加,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
2.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涵和特征
工業化是一個曆史範疇,在不同的曆史條件下,不同國家實現工業化的標準和道路都有所不同。18世紀30年代到19世紀40年代,英國在世界上第一個基本完成工業革命,當時工業革命的動力來自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帶動了紡織、冶金、機器製造、交通運輸、采礦等行業的迅速發展,使社會生產進入機器大工業時代。隨後,美、法、德、俄、日等國也於19世紀先後開始並基本完成了工業革命。這些國家工業化道路的基本特征是:依賴從世界廣大殖民地掠奪能源、原材料並傾銷其產品,結果造成全球範圍貧富兩極分化、資源大量消耗和環境生態惡化。我國是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繼續完成工業化任務的,國際環境和我國基本國情決定了傳統的工業化道路在我國已經走不通。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又使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成為可能。因此,中共十六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新型工業化是以信息化帶動的工業化。進入信息時代,不僅工業化的內容與傳統工業化有所不同,而且在技術上使發揮後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可能。信息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產生了信息及通信設備製造業、軟件業、信息服務業等諸多新興產業,同時它以極強的滲透力同傳統產業廣泛結合。不斷進步的信息網絡技術,不僅使傳統產業迅速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服務效率、增加品種、提高質量、降低成本,而且有效地改進微觀經濟管理和宏觀經濟管理,催生新的生產經營方式和新的業態。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任務尚未完成,又麵臨著實現信息化的艱巨任務。由於我國的信息化不是出現於工業化成熟階段,而是在工業化進入全麵展開的過程中開始的,因此,我們決不能像西方經濟發達國家那樣,先走完工業化、再推進信息化,更不能用信息化取代工業化,而必須同時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用工業化培育信息化,用信息化促進工業化。工業化與信息化的雙重使命,決定了我們必須以工業化作後盾、以信息化作先導;決定了我們必須把工業化作為信息化的基礎,讓工業化為信息化的發展提供物資、能源、資金、人才以及市場;也決定了我們在加快信息化建設的同時,必須著重鞏固和發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使信息化與工業化融為一體,才能真正加快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
新型工業化是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為中心的工業化。工業革命以來,工業化之所以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的大趨勢,就是因為工業化可以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社會生產力加快發展。但是,我國現在實現工業化,和英、美、德、日等國實現工業化的曆史條件、國際環境有很大不同。當代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全球製造業生產能力和產品大量過剩,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我國實現工業化,又不可能像發達國家當年那樣依靠同廣大殖民地的不平等交換,而必須依靠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動力,不斷提高工業產品的科技含量,通過產品質量好、價格低的競爭力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打開銷路,爭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因此,我國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實現工業化,必須與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緊密結合,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著重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也隻有這樣的工業化,才是符合當今時代要求的工業化。
新型工業化是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相結合的工業化。傳統的工業化道路是以大量消耗資源和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雖然發達國家“先汙染、後治理”在其本國範圍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全球範圍看,發達國家自工業化以來對資源的大量消耗和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已經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越來越大,如果不改變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本世紀頭20年要力爭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資源和環境都難以承受。不僅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會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而且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目標也難以實現。因此,必須把資源消耗低和環境汙染少、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要求。
新型工業化是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工業化的進程,是發展工業並用先進的工業生產技術,改造和裝備農業等傳統產業部門的過程。因此,工業化必然伴隨大批農民轉移到非農產業和城鎮。同時,隨著工業和國民經濟各部門資本有機構成和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同量資本將同更少的勞動力相結合。因此工業化和擴大就業在客觀上存在一定的矛盾。特別是我國人力資源極為豐富,就業和再就業的壓力比任何國家都大,而且在信息化時代,勞動生產率有可能比以往提高得更快,從而更加劇與就業的矛盾。另一方麵,極為豐富的人力資源又是我國的寶貴財富和巨大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之所以能夠持續快速增長,外商直接投資之所以持續不斷地大量進入我國,我國製造業產品之所以能夠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重要原因就是我國人力資源豐富,成本較低。因此,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妥善處理好工業化提高勞動生產率與擴大就業的矛盾,不僅是擴大內需、保持社會穩定的必要條件,而且是發揮我國獨特優勢,保持和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方麵。把這一點提高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內容來對待,也是極為重要和完全必要的。
三、建設新農村,實現農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躍遷
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必然的戰略選擇。因為沒有農村的發展,沒有農民的富裕,經濟社會的發展就無法協調,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的“全麵協調可持續”也隻能是一句空話。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在對我國現階段農業、農村和農民工作的客觀形勢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曆史任務。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紮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2006年2月,中共中央在中央黨校舉辦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開班式上作了重要講話。胡錦濤同誌指出,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我們黨的一貫戰略思想。“三農”問題始終是關係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問題,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必須始終不渝地高度重視並認真解決好“三農”問題,不斷開創“三農”工作的新局麵。胡錦濤同誌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在深刻分析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全麵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確定的一項重大曆史任務。同時,在社會文明向生態文明邁進的轉折時期,建設新農村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關節點。
1.“三農”問題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節點
眾所周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關係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是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的重要環節。農業和農村經濟能否得到較快發展,農民收入能否得到較快增加,不僅直接關係到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而且還將對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順利推進產生重大影響,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意義。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穩定是整個社會穩定的基礎,農民問題始終是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根本問題。這是我們黨從長期實踐中確立的處理農業問題、農村問題和農民問題的重要指導思想。同樣,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三農”的基礎地位和戰略作用不能忽視,不能削弱,隻能加強,再加強。
新中國成立幾十年,中國靠農業的積累、農民的貢獻和農村的支持,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和工業化體係,但同時,城鄉二元結構也日益強化,農村發展越來越落後於城市,廣大農村地區和農民群眾並沒能很好地分享到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成果。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加大對農業和農村支持保護的條件和能力。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獲得了巨大發展,農民的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但農村社會事業、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設等方麵卻相對滯後,這已經明顯製約著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麵進步,製約著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縱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曆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傾向。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我們必須積極支持“三農”工作,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城鄉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必須認識到,某些現行的體製和政策是在實行農業支持工業的發展戰略中形成並為之服務的,不利於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不利於農村的發展。為了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隨著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加快,農業資源短缺、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脆弱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對現代農業發展的製約性加大。多年來,為了克服資源短缺的影響,盡快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一方麵加強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麵強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但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速度仍然跟不上農業生產發展的要求,農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還較弱。尤其是資源的過度開發,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劇,草地退化沙化堿化麵積擴大,森林植被和流域湖泊麵積減少,使得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對農業生產構成嚴重威脅,也將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最大的難題。要緩解耕地和水資源的製約,必須加強農業,著力建設新農村,增加對農業的投入,發展設施農業、節水農業,在確保農業穩定增長的基礎上,盡快修複被破壞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