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第四文明的中國路徑(中)(1 / 3)

2.從生態文明的要求看新農村建設的目標

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目標,中央用了20個字來概括: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20個字,闡明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任務,概括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內涵,展現了具有時代特點的新型農村形態。

生產發展,是指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全局,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從而為增強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生產發展,就是要打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既要有較快的增長速度,更要注重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為此,要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深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優化農業生產布局,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快農業標準化,健全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市場、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動植物病蟲害防控體係;合理利用資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製度,加強農田水利建設。

生活寬裕,是指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不斷改善廣大農民生活水平,使廣大農民切實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全麵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著力點。要堅持以人為本,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采取綜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廣泛開辟增收渠道。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擴大養殖、園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和綠色食品的生產。積極開拓農民外部增收潛力,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積極發展鄉鎮企業、農村個體私營等非公經濟,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引導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切實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繼續完善現有農業補貼政策。通過新農村建設,努力使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增長率持續達到5%以上。

鄉風文明,是指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切實加強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農村營造文明、科學、健康的生活風尚,培養高素質的、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要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加大農民培訓力度,大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開展健康的文化體育活動;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係建設,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不斷建立健全農村養老、醫療、低保等社會保障體係;依據國家法律法規,製定鄉規民約,破除陳規陋習,依法管理宗教活動。

村容整潔,是指建設環境優美、生態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風貌,村舍整潔衛生,布局科學合理,農民享有安居樂業的好環境、好條件。村容整潔的實質,就是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使農村的發展得到合理規劃。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農村道路、安全飲水、農村能源、改廚改廁等設施的投入,完善電力、廣播、通訊、電訊、電力等配套設施建設。使農村基礎設施不斷改善,供水係統快捷衛生,電力設施安全齊備;加強農村環境建設,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溝渠水塘、院落畜圈的整治,加強危舊房屋更新改造,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優美的生活環境;搞好鄉村建設規劃,因地製宜地建設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風情的民居民宅,力求美觀實用,節約土地。

管理民主,是指進一步健全農村各項民主製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基層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製,不斷促進農村各項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程序化、製度化,從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的各項利益,使農民享受更多更充分的民主權利。管理民主的實質,是要加強和完善農村民主法製建設,創造和諧的發展環境。要發展和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製,堅持群眾路線,學會與群眾商量辦事,不斷增強做好新時期農村工作的本領;進一步完善“一事一議”製度,搞好村務公開、政務公開和財務公開,逐步建立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機製,教育引導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不斷增強集體經濟服務功能,積極發展“民管、民辦、民受益”的各類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加強農村法製建設,加大法製宣傳和教育力度,使依法辦事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切實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20個字,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體現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發展布局,是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項重大曆史任務。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內涵與基本特征,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主題,著眼於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增收,切實加強基層組織、提高黨員素質,積極推動和諧農村建設,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開好局、起好步打下堅實的基礎。

3.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協調推進農村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推動農村走上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發展道路。

堅決走文明發展道路。從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的曆史經驗來看,不少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由於片麵追求經濟增長,忽視了環境保持和生態建設,結果導致經濟發展上去了,但環境汙染卻加劇了。這種“有增長無發展”,“先汙染、後治理”的發展模式引起了人們的反思。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經濟迅速增長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出現了環境惡化、人口膨脹等危機。經過反省和探索,一些發達國家逐漸改變了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片麵發展模式,既注重發展的經濟指標,同時又注重發展的生態指標和其他社會指標。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決不能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子,決不能追求片麵的經濟增長。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有限,這是基本國情。在農村,這種情況更為突出。特別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嚴峻。因此,必須高度重視農村的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要堅持統籌人與自然協調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要把控製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走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發展道路。

4.文明生態村:綠色小康之路

什麼叫文明生態村?簡單地講,文明生態村就是三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的行政村。海南農民把文明生態村稱作“綠色小康”。

開展創建文明生態村活動有著重大意義:首先,創建文明生態村活動是在廣大農村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小康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通過廣泛開展這一活動,使農民群眾在生動、具體的實踐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促進農村的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項事業;提高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本領,促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提高勤勞致富、科技致富的能力和關心生態、保護環境的自覺性,促進經濟與社會、農村與城市、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第二,創建文明生態村活動是在廣大農村堅持以人為本,踐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重大舉措。廣泛開展創建文明生態村活動,就是要在實現農民願望、滿足農民需要、維護農民利益特別是增加農民收入上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使農民群眾的居住環境更加整潔,精神更加充實,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一個顯著的提高。第三,創建文明生態村活動是在廣大農村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改善人居環境的一場偉大革命。千百年來形成的落後生活方式、生活習慣以及髒亂差的居住環境,與農村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極不適應。隨著溫飽問題的基本解決和小康社會建設的全麵推進,廣大農民對改變這種狀態的願望越來越迫切,解決這些問題的客觀條件已經基本具備。通過廣泛開展這一活動,引導廣大農民建立起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依靠農村和社會各方麵力量營造出文明整潔優美的生活環境,使農民群眾的精神麵貌和廣大農村的環境麵貌發生一個曆史性的變化。

創建文明生態村活動的主要任務是:以改善人居環境為突破口,以提高農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為出發點,以“經濟發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實、環境良好”為主要內容,協調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實現人的全麵發展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麵進步。

當前,以文明生態村為載體的新農村建設正以如火如荼之勢在全國迅速推開。而在這方麵最有亮點的是海南、河北與山東。

海南省開展這項活動最早。該省為推進生態省建設,2000年開始創建文明生態村的探索。他們以優化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培育生態文化為主要內容,以提高農民素質、推動農村走上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之路,推動農村奔小康的步伐為主要目標。據海口市創建活動的調查資料,他們的主要做法是因地製宜、創新思路、整合力量、突出特色。主要經驗一是發揮資源整合優勢,優化農村生態環境;二是發揮經濟帶動優勢,發展農村生態經濟;三是發揮文化輻射優勢,繁榮農村生態文化;四是發揮政治中心優勢,建設農村政治文明。經過五年努力,全省5200個文明生態村的15.6萬戶72萬農民都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小洋樓;140萬飲水困難的農民全部用上了自來水;農村電網改造全部完成;2688個行政村中已有2420個村通了公路,農村公路裏程達17135公裏,全省570萬農民中500萬人出門便是公路。建成沼氣池15.9萬個,農民每年節約照明電費達1.9億元,燃用沼氣燒水做飯洗澡每年節約熱帶雨林和灌木120多萬畝,有效地保護了海南的生態環境。沼氣池建設帶動了養殖業和種植業發展,五年來全省增加生豬和牛羊200多萬頭,2005年全省用沼氣池的有機肥料擴種瓜菜麵積達60多萬畝,有力地促進了循環經濟發展。

河北省2003年3月開始建設文明生態村試點,2004年3月11日發布《關於在全省農村廣泛開展創建文明生態村活動的意見》,由試點推向全省。2004年5月28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作了報道,全省4711個行政村開展了創建試點工作。2005年4月25日,河北省在保定市召開了“全省創建文明生態村經驗交流大會”。該省創建活動的主要經驗是“五個堅持”:一是堅持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用自己的雙手建設美好家園;二是堅持因地製宜、分類指導,從實際出發開展創建工作;三是堅持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協調推進“三個文明”建設;四是堅持以城帶鄉、結對幫扶,動員社會力量開展幫建活動;五是堅持以建為主、建管並重,不斷鞏固和發展創建活動成果。河北省在創建文明生態村活動中出現了五個優秀典型村,體現了五種精神,它們是:遷安市徐流口村的艱苦創業精神;邢台縣南溝門村的團結奮鬥精神;易縣燕子村的積極創新精神;曲周縣小弟八村的務求實效精神;獻縣小屯村的不斷進取精神。

山東省2005年6月中旬召開了全省創建生態文明村活動現場會,《中國環境報》6月20日作了報道。該省把“生態”擺在前麵,更注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在生態文明村創建活動中,該省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重點,全麵推進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濟南市平陰縣總結了“五個結合”的工作方法:一是與發展農村經濟相結合,把改善人居環境與發展種養業結合起來,實現既保護生態環境又增加農民收入,人與環境協調發展;二是與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相結合,以製度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和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三是與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相結合,建設一批農村文化活動場所和體育健身場所,推進環保、文化、科技“三下鄉”活動,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四是與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相結合,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五是與改善人居環境相結合,以整治髒亂差為重點,抓好村容村貌和生態綠化建設,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發展道路。棗莊市堅持“試點引導、分批完成”的工作思路,提出了“五化(硬化、亮化、淨化、美化、綠化)、四改(改水、改廚、改廁、改欄圈)、三通(通自來水、通電話、通有線電視)”等具體目標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