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為了應對資源、環境的壓力,中國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個新概念體現出一種全新的環境倫理觀,展示出一種嶄新的社會形態,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模式。如果說,生態倫理是生態文明的意識形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則是生態文明的物質形態。生態文明社會就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1.發展生態文明就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通過采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收益,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其目的在於追求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汙染、更大經濟和社會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要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核心,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構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係。
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核心內涵是,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活動與自然生態係統協調、可持續發展。節約資源不僅是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是為了與環境保持友好的狀態。要節約、合理地利用資源,就要發展環境友好型技術、環境友好型產品、環境友好型企業、環境友好型產業、環境友好型學校、環境友好型社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緩解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
從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內涵來看,它也就是生態文明社會。或者說,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就是生態文明的基本要求。從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的關於“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對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出了三方麵要求:一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二是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從源頭防治汙染和保護生態,堅決改變先汙染後治理、邊治理邊汙染的狀況;三是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以控製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為重點,強化對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資源的生態保護。可以說,這三方麵也都是圍繞著生態文明建設而采取的一些措施。或者說,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基於國情與科學發展的戰略思考。
2.基於國情與科學發展的戰略選擇
為什麼說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基於國情與科學發展的戰略選擇呢?
其一,我國資源相對不足。水、耕地、電、石油等短缺、人均資源占有量大大低於世界人均資源占有量、石油等一些重要礦產資源對外依賴程度不斷上升。目前我國人均淡水資源量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有16個省(區、市)人均水資源擁有量低於聯合國確定的1700立方米用水緊張線,其中有10個省(區、市)低於500立方米嚴重缺水線。人均耕地隻有1.43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其中,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等省市的人均耕地低於聯合國規定人均耕地0.8畝的警戒線。人均森林占有麵積為1.9畝,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人均森林蓄積量為9.048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蓄積量的1/8。45種主要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銅和鋁土礦等重要礦產資源人均儲量,分別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42%、18%和7.3%。國內資源供給不足,重要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與此同時,一些主要礦產資源的開采難度越來越大,開采成本增加,供給形勢相當嚴峻。
其二,資源消耗高浪費大、資源利用效率低已嚴重製約經濟社會的發展。馬凱把我國的資源利用效率狀況概括為“四低”:
——資源產出率低。按現行彙率計算,2003年我國GDP約占世界的4%,但重要資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卻很高,石油為7.4%、原煤31%、鋼鐵27%、氧化鋁25%、水泥40%。我國用水總量與美國相當,但GDP僅為美國的1/8;消耗每噸標準煤實現的GDP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0%。上述比較,即使考慮到彙率因素,我國資源的產出率比發達國家仍低很多。
——資源利用效率低。2000年,冶金、有色、電力、化工等8個高耗能行業的單位產品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平均高40%以上。主要耗能設備能源效率低,如風機、水泵平均設計效率比國外先進水平低5個百分點,係統運行效率低近20個百分點。機動車百公裏油耗比歐洲高25%,比日本高20%,比美國整體高10%;載貨汽車百噸公裏油耗比國外先進水平高1倍以上。單位建築麵積采暖能耗相當於氣候條件相近的發達國家的2~3倍。2002年我國每萬元GDP取水量為537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不足60%,比國外先進水平低15~25個百分點;農業灌溉用水利用係數僅為世界先進水平的1/2;多數城市供水管網跑冒滴漏損失率高達20%以上。土地資源利用程度也很低且浪費嚴重。
——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目前,我國礦產資源總回收率為30%,比國外先進水平低20個百分點。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為35%左右。煤係共生、伴生20多種礦產,絕大多數沒有利用。一些超大型複雜多金屬礦床的尾礦利用率僅為10%。我國木材綜合利用率約60%,而發達國家一般都在80%以上。與此同時,“三廢”綜合利用潛力很大。2003年我國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隻有55.8%,累計堆存量已達幾十億噸,占用了大量土地。
——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低。2003年我國鋼鐵工業年廢鋼利用量為5800多萬噸,占粗鋼產量的比例為26%,而世界平均水平為43%;再生銅產量93萬噸,占銅產量的22%,而世界平均水平為37%;再生鋁產量145萬噸,占鋁產量的21%,而世界平均水平為40%。輪胎翻新量僅占新胎產量的4%,而發達國家一般為10%,其中轎車輪胎基本不翻新,而歐盟翻新率達18.8%。此外,我國每年還有大量的廢舊家電和電子產品,廢有色金屬、廢紙、廢塑料、廢玻璃等,沒有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
其三,我國人口多給資源環境帶來重大壓力。人口過多,大大增加了對資源的索取量和對自然界的排放量,從而使人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壓力與日俱增。我國單位GDP的廢水排放量比發達國家高4倍,單位工業產值固體廢物排放量比發達國家高10倍。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為1927萬噸,居世界觀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居世界第二,大氣質量符合國家一級標準的城市不到1%,水土流失麵積356萬平方公裏,年新增1.5萬平方公裏,占國土麵積的37%,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嚴重。此外,森林生態係統質量下降、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安全受到嚴重影響。
其四,我國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環境汙染狀況日益嚴重。一是水環境每況愈下。2006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460億噸,其中化學需氧量1334萬噸,大量未經處理或不達標的廢水直接排入江河湖庫。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生態用水匱乏。二是大氣環境不容樂觀。2006年全國煙塵排放總量近1000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159萬噸,居世界第一位,大大超過環境容量。全國酸雨麵積已占國土麵積的1/3。三是固體廢物汙染日益突出。一些工業固體廢棄物未經任何處置排入環境,危害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四是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低,二次汙染嚴重。此外,農村畜禽糞便、水產養殖汙染,農藥、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農村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直接威脅到農產品質量安全。
正是由於嚴峻的資源環境形勢已經嚴重製約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開發與節約的關係,堅持開發與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選擇有利於節約資源的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促使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推進資源利用方式從粗放向集約轉變,走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資源節約型的經濟發展新路子;促使我們加大環境保護和治理力度,加強生態建設。——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戰略也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提了出來。
3.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著力點
第一,樹立和更新生態倫理觀念。要大力倡導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倫理價值觀念,倡導我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環境倫理觀,倡導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反對不符合國情、大肆鋪張浪費的思想觀念。要不斷培育環境友好的文化氛圍,樹立尊重自然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通過教育、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等方麵的推動,使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念成為全社會共同奉行的價值觀。作為社會管理者,要從提高執政能力的高度,深化對“人與自然和諧”的認識,促進生態倫理觀念變為社會主流意識和主導意識。
第二,建立以循環經濟為重要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傳統經濟的生產模式是“資源—產品—廢物”,經濟發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就越大,最終將喪失發展的基礎和後勁。循環經濟的生產模式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以最小的資源和環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循環經濟是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一是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長期堅持和實施開發、節約並重,節約優先的方針,生產、建設、流通、消費各領域都要把節約資源放在突出位置,努力降低資源消耗,減少損失浪費,提高利用效率。二是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明確重點,紮實推進。大力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技術與工藝,減少資源消耗;全麵推行清潔生產,從源頭減少或避免汙染物的產生和排放;在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產業園區和若幹城市開展循環經濟試點,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模式;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節約型經濟增長方式。三是要加快資源節約技術進步。加快開發和推廣、應用資源節約、替代和循環利用的先進適用技術,加大以節約、降耗為主要內容的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力度,突破資源節約的技術瓶頸。四是要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體製、機製。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市場化改革,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供求關係的價格形成機製。五是要健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管理製度。強製淘汰高消耗、重汙染的落後技術、工藝和設備,實行重點行業新建項目、重點產品和新建建築市場準入製度。六是要強化節約意識。在全社會倡導節儉、文明、適度、合理的消費理念,使節約資源變成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節約資源的消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