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第四文明的中國路徑(下)(3 / 3)

2005年12月22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題為《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的白皮書,對和諧世界的內涵作了闡述:“中國認為,和諧世界應該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這一闡述,表明和平發展的中國對世界充滿善意與真誠,並正為世界的“民主”、“和諧”、“公正”、“包容”積極貢獻自己的智慧與力量。同時,仔細思考和諧世界的內涵,我們可以發現,這四個方麵也是共建全球生態文明的內涵。

1.共建全球生態文明,要建設國際民主

現在國際上宣揚的民主,有一種社會狹隘性,多是從本國實施的民主而推而廣之的。現實中一些大談特談民主的國家,對本國居民似乎也十分講民主,但是對其他國家,尤其是對那些弱小的國家,卻是不大民主,或者很不民主了。那些自詡高度民主的國家總是認為自己是國際民主的楷模,按照自己設定的民主標準要求別國,對不合乎自己設定的民主標準者,便斥為不民主,便要大加討伐,甚至不惜發動戰爭。殊不知,用槍杆、導彈轟出來的“民主”,其中就隱藏了專政與仇恨的種子。

民主是一種自生的,不是強加的,更不是用槍炮威逼出來的;也不是一兩個國家靠其政治、經濟、軍事強勢地位,強行推行的“民主”。民主就是在大家共同覺悟下、通過平等協商解決共同的問題。在國際傳統政治文化中,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與民族利己主義的影響根深蒂固。在經濟社會領域就是視自由競爭高於社會公平、視個人利己主義高於集體合作主義,在國際關係中則體現為民族利己主義和強權政治。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基礎是不承認人與人、種族與種族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而在國際關係領域便是不承認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認為強者理應支配弱者、強國理應支配弱國。因此,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清除社會達爾文主義與民族利己主義的陰影,必須擺脫“以暴易暴”的強權怪圈,實現環境問題共商,環境資源共享,環境責任共擔。

國際民主是國際通行證,是每個國家在平等條件下接受的在國際上享有的權利與義務。國際民主就是要尊重各個國家的自主權利,就是各國的事情要由各國人民做主,國際上的事情要由各國平等協商,全球性的挑戰要由各國合作應對。世界上所有國家,不分大小、貧富、強弱。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擁有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等項原則,應該成為各國共同遵守的國際關係準則。

建設國際民主,就要努力建設好聯合國,使聯合國真正成為國際社會公平平等對話的平台,真正成為協調國際關係的平台。二次世界大戰對世界產生巨大的影響,聯合國的成立便是其重要成就之一。以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為己任的聯合國,成立之後的60年來,在解決地區爭端、促進各國發展,促進國際關係的和諧與安寧等方麵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環境問題上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因此,在共建全球生態文明進程中,要進一步發揮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作用,力求把國際問題放到聯合國的框架裏和平解決。各個國家,尤其是大國,要尊重聯合國的意見,尋求與聯合國的合作,樹立聯合國在國際事務處理中的權威,從而把聯合國建成一個和諧友好的國際大家庭。

2.共建全球生態文明,要高揚“和平與發展”的主題

和諧世界是建立在和平的基礎上的。建設和諧世界,也可看做是對以往“和平”外交理念的進一步發展,意味著一個更高外交目標的設定。和諧世界的提出,意味著它不僅致力於消除國際社會曾經出現的“冷戰”、“冷和平”狀態,而且意味著致力於解決冷戰後發生的一係列局部戰爭和民族衝突,致力於解決諸如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生態環境惡化、貧困化、人口爆炸、資源匱乏、有組織犯罪、經濟危機、毒品走私、傳染性疾病、非法移民等形形色色的非傳統安全問題,從這一點看,它又充分體現出一種人文關懷和國際主義。事實上,上述問題已經成為全球性問題,靠某一兩個國家的力量無法解決,需要世界各國坐到一起來,抱著友好的態度共商對策。如果相互充滿敵意與猜忌,任何問題都會擱淺在談判桌上。隻有堅持“和平與發展”的主題,把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都放在“雙贏”的角度來考慮,那麼許多問題也許就迎刃而解了。

和諧世界是一個遍地長滿橄欖綠枝,漫天飛翔白色和平鴿的世界。曆史的恩恩怨怨,意識形態的是是非非,不應該成為今天共建和諧世界的障礙。中國有一句古話說得好,“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如今地球已成“村莊”,全人類居住在同一個“地球村”裏,不論白人、黑人,不論窮人、富人,都應該捐棄歧見,像兄弟一樣友好地攜起手來。當世界真正成為一個充滿愛意的、各個國家友好往來的地球村的時候,和諧世界也就向我們呈現出玫瑰般的色彩。

3.共建全球生態文明,要弘揚一種開放包容精神

中國有一句古語,叫“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說要豁達大度、胸懷寬闊。共建和諧世界,就要有這樣大度的開放包容精神。當今世界,是一個多樣性的世界。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各不相同,有的國家幅員遼闊,有的國家則麵積狹小;有的國家人口眾多,有的國家則居民不到千名。經濟方麵差距更大,

世界上有10多個國家人均年收入超過1萬美元,為高福利國家,而有的國家人均年收入僅1百美元左右,被稱為“最不發達國家”。至於在民族構成、曆史文化背景、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等方麵,各國同樣千差萬別。要建設和諧世界,就必須承認世界多樣性的現實,以一種開放包容的精神對待這個世界,認識到多樣性文明之間的差異性、獨特性,及其相通性、統一性,加強不同文明的對話和交流,為不同文明共存、競爭與交融創造條件。

對此,胡錦濤有深刻的論述。他在聯合國60年的首腦會議指出,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在人類曆史上,各種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積極貢獻,強求一律,隻會導致人類文明失去動力、僵化衰落。各種文明有曆史長短之分,無高低優劣之別。曆史文化、社會製度和發展模式的差異,不應成為各國交流的障礙,更不應成為相互對抗的理由。我們應該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製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相互借鑒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長補短而不是定於一尊,推動各國根據本國國情實現振興和發展,使人類更加和睦,讓世界更加豐富多彩,促進國際關係民主化,協力構建各種文明兼容並蓄的和諧世界。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在當今五彩繽紛的世界,如果各國之間能夠在相互平等的基礎上,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做到“道並行而不相悖”,就可能為國際社會帶來和平和繁榮的景象,達至一種“和諧”狀態。如果相互懷疑、相互排斥、相互敵視,就可能帶來完全相反的結果,人類曆史上爆發的一係列戰爭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4.共建全球生態文明,要堅持合作共贏

有專家認為,過去我們爭取一個有利於經濟建設的和平環境,主要強調“和平”和“發展”。和諧世界的內容比“和平”與“發展”多了一個“關係”,即強調國際間的合作關係。當今世界,霸權主義、恐怖主義、局部戰爭、跨國犯罪等問題,仍然影響著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環境惡化、自然災害、傳染性疾病等,依然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特別是由於全球經濟發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擴大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外部因素,加之自身基礎薄弱,廣大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還麵臨著不少困難,有的甚至麵臨被邊緣化的危險。麵對這些困難與挑戰,人類就更需要提倡各國間的和諧相處,合作互助,共謀發展,以實現共贏。

胡錦濤在智利首都聖地亞哥舉行的2004年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發表的重要演講中指出,人類的發展既麵臨難得機遇,也麵臨嚴峻挑戰,我們的正確選擇隻能是推進合作共贏,我們的共同目標隻能是實現可持續發展。他強調,世界的持久和平和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在經濟增長的成果被公正、公平、合理地廣泛分享的基礎上。世界各國相互學習和借鑒發展的經驗,加強資金、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人才資源等領域的交流和合作,對推動各國各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廣泛開展國際合作,進一步開放市場,放開技術出口限製,繼續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消除各種貿易壁壘。要通過平等協商、求同存異,建設開放的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製。

正如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在一次國際論壇所說,國際合作是通往和諧世界的唯一道路。“9·

11”事件後,有一句話經常被人們引用,這句話就是:“隻有在與別人的交往中,我們自己才能實現自由;隻有別人處於安全狀態,我們自己才能安全”。這表明人類日益認識到,隻有合作,才能實現全球資源的合理配置;隻有合作,才能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隻有合作,才能遏製跨國犯罪;隻有合作,才能預防全球風險;隻有合作,才能消除人類的貧困;隻有合作,才能維護人類自身的安全;隻有合作,才能實現全球的民主治理;隻有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增進全人類的共同利益。簡言之,地區之間的合作、國家之間的相互合作、民族之間的相互合作,是人類實現幸福、繁榮與和平的必經之路。

當今時代是人類有史以來最繁榮的時代,但也是人類充滿憂患的時代。當人類以為掌握了科學武器,可以肆意地掠奪地球資源的時候,卻也明顯地感覺到危機的逼近,很多時候讓人有一種“世界末日”恐怖。人類共同居住在一個地球上,當前在全球範圍內出現的發展、和平、生態、人口、糧食、資源等方麵的危機是全人類麵臨的共同危機,關係到全人類的共同利益。這一切都促使每一個有良知人在思考:如何重建一個和諧的人類家園?應該說,和諧世界便是中國提出的一個睿智的方案。這個方案以建設和諧世界為契機,解決人類世界出現的諸多不和諧問題,為共建一個公平正義、生態文明的新世界展示了一條理想的途徑。隻有全人類能夠友好集結在和諧世界的旗幟下,那麼21世紀必將是生態文明的世紀。

後記

寫書是件最苦的事情,尤其是想寫點有創新意義的文字,更是愁苦不堪。“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我頭上的翻然白發,幾乎全因殫精竭慮而染銀。然而,我卻始終嗜苦而樂。

人的行為有時很難解釋。古人雲:著書皆為稻粱謀。如我,似乎無須靠寫書賺稿費度日。戴著個教授的頭銜,端著個不大不小的鐵飯碗,在許多人眼裏也算得上功成名就。何苦還要把自己當成一支兩頭點燃的蠟燭,拚命地耗損自己的越來越有限的生命呢?也許,這正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命”吧。中國的知識分子總是充滿憂患——進亦憂,退亦憂。當代,因物欲橫流而導致社會道德的隳毀,以及因對自然的瘋狂掠奪而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使得特別在社會與自然憂患意識普遍增強時,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則更加濃重,我也同樣是“位卑未敢忘憂‘天’”。

《第四文明——天人合一的時代交響》就是這種憂患意識的產物。

這本書,從構思到完成,表麵看來,耗時一年,實則卻思考了十多年。十多年前,我在撰寫《心靈大嬗變——人類心理的曆史構築》時,其中就有生態文明的內容,在出版時,囿於篇幅,裁掉的兩章就是這方麵的內容(現在的第一、二、三章就是原來裁下的內容的擴展與更新)。爾後,我在裁下來的章節基礎上確定了一本新書的提綱,題目叫《天地人的交響》,分成四個樂章:第一樂章,挽歌:憑吊古文明。第二樂章,悲曲:山水祭。第三樂章

詠歎調:“地球末日”的騷亂。第四樂章,大合唱:跨世紀的綠色旋律。因為種種原因,這本書一直未能寫出來。但是,現在展現在讀者麵前的這本書,卻貫穿了當年思想的脈絡。當然,年紀大了,今天的思想或許更成熟一些吧。

第四文明——天人合一的時代交響後記寫作過程中,我的頭腦裏就盤旋著一隻泣血的杜鵑。這隻泣血的杜鵑在用自己力竭聲嘶的啼叫呼喚著春天,試圖為“寂靜的春天”增添一些生命的活力。我希望自己也成為這樣一隻杜鵑,用自己被歲月侵蝕得沙啞的喉嚨,去喚起社會的良知,喚起人們對危機的憂患。

這本書的完成,要特別感謝海南省省長羅保銘,在他擔任中共海南省委黨校校長期間,多次向校領導指示,要給我創造良好的科研條件;要特別感謝中共海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周文彰博士,他關於生態文明的深刻思考,及在他倡導下在全省開展的文明生態村建設的實踐,給了我極大的啟迪;要特別感謝中共海南省委黨校副校長彭京宜教授,在寫作中給我提供的許多好建議,幫助我進一步深化此書的主題;要特別感謝我的愛人,她的“特護”,更讓我潛心寫作而心無旁騖。這裏借後記,對他們表示深深的謝忱。

或許還是有點急功近利。書稿完成後,希望能盡早接受檢驗,來不及多加斟酌便匆匆付梓,其中可能有諸多訛誤,也一並在書後表示歉意。

作者

2007年2月於澹泊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