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大自然的總體需求與汙染物排放量,早在1980年前後就已超過了地球的可承受能力。發達國家不足世界人口14%,卻消耗著全球商業能源的80%。為彌合差距,1992年聯合國裏約環發大會向世界鄭重承諾,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要占本國GDP的0.7%,並無償轉讓環保技術。10年之後,資金援助反而由占GDP的0.36%下降到0.23%,除了北歐幾個國家,發達國家普遍失信。新能源技術也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名義下限製向發展中國家轉讓。社會公平的核心就是權利和責任的對等。城鄉不公平、區域不公平、階層不公平,乃至世界不公平,都是權利與責任不對等的表現。逃避並推卸責任,都會使國際社會難以和諧,世界難以安寧。
現實中代內的不公平,造成了國與國、地區與地區間的尖銳矛盾。不能實現代內公平,世界各國又怎能齊心協力解決共同麵對的生態問題呢?如果我們當前這一代內都沒有公平可言,又哪還能管到下一代呢?如果說某一國家在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時尚不能解決生存問題,又如何考慮到別國需求,如何分擔環境保護責任呢?因此,全球生態文明所要求的公平,不是絕對數上的公平,而是從曆史、現狀來分析的一種公平。要真正實現這樣的公平,必須重新調整各國利益,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和全球夥伴關係,真正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全球性的發展戰略。當然,這是一個充滿政治、經濟、社會困難的長遠過程,但再難我們也必須開始做了。
二、重建人類家園的新思路
人類隻有地球一個家園。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是這個家園全體居民的心願,也是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崇高目標。——在全球化趨勢下,中國在和諧理念的指導下,率先喊出了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的口號:全世界聯合起來,共創和諧世界!
和諧,是古今中外都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中國人向往的大同世界,西方人向往的理想國,都是一種理想的和諧社會狀態。由建設和諧社會引出和諧世界,是中國在和平發展道路上,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一種新的期望與努力。也是建設全球生態文明的理想途徑。
1.和諧世界:中國第一聲
和諧世界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4月雅加達的亞非峰會,在那次峰會上,胡錦濤發表演講時說,要倡導開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價值觀的多樣性,尊重各國選擇社會製度和發展模式的自主權,推動不同文明友好相處、平等對話、發展繁榮,共同構建一個和諧世界。這次演講,讓世人聽到了中國領導人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和諧世界。
同年9月15日,在聯合國講壇上,關於“和諧世界”的聲音更加響亮。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首腦會議上發表的題為《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講話,全麵闡述了對中國構建和諧世界的看法,主張以平等開放的精神,維護文明的多樣性,促進國際關係民主化、協力構建各種文明兼容並蓄的和諧世界。
在當今世界最大國際組織的首腦會議上,第一次由國家元首向全世界發出建設“和諧世界”的聲音,也是第一次由中國元首向全世界發布由中國原創的未來世界藍圖。這將是人類文明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
繼聯合國首腦會議之後,胡錦濤訪問朝鮮、越南以及歐洲。每到一處都宣講和闡釋“和諧世界”的精神,提出創建和諧世界是中國對未來國際新秩序的一種主張和看法,強調“中國人民將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共同建立一個持久和平、普遍繁榮的和諧世界”的美好心願。
11月18日,胡錦濤在韓國釜山APEC峰會上發表題為《深化亞太合作,共創和諧未來》的重要演講,建議各成員著重從攜手努力、凝聚共識、加強協調三個方麵開展合作以建設亞太大家庭,並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做出貢獻。
2006年新年即將來臨之際,胡錦濤2005年12月31日在北京通過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中央電視台發表了題為“攜手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新年賀詞。再次強調“中國人民殷切希望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加強團結,密切合作,攜手建立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自此,和諧世界的聲音回響在中國領導人履及的世界各國。
2.世紀難題的中國思考
中國提出和諧世界,是基於當今人類共同麵對的危機。這危機主要有三:
一是國際政治中的危機。在新世紀,國際政治並沒有形成世人期待的積極變化,相反出現了令人憂慮的一些苗頭,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肆虐,局部衝突加劇、邊界糾紛不斷,恐怖主義活動的猖獗,地區性動蕩的泛濫。特別是恐怖主義活動,“9·11”事件標誌著恐怖主義時代的到來,恐怖主義已經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已經走進了普通百姓的視野,無論何時我們都在戰戰兢兢,不知道在什麼地方,不論在從事什麼工作,恐怖主義都有可能發生。從巴厘島爆炸案到新德裏爆炸案……再到2005年11月的約旦爆炸案,我們看到恐怖主義已經成為當前世界的主要威脅,國際恐怖活動正在挑戰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的安全與穩定。
二是全球經濟雖然相對平穩,但發展不平衡,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阻礙著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在當今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之下,要和平、求穩定、促合作、謀發展成為不可阻擋的曆史潮流,但同時世界的發展並不平衡。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還沒有得到改變。比如,在世界經濟三駕馬車中,個別大國控製了世界貿易組織和世界銀行,它作為協調各國經濟貿易活動的組織機構,世界貿易組織成立的目的本來是為了促進世界經濟的共同繁榮,但是由於各國經濟、科技實力相差懸殊,使得該組織幾乎變成了“富國俱樂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製定首先考慮的卻是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需求,個別大國依仗其科學技術優勢,製定和修改保護知識產權的規則,限製或鼓勵高技術出口來製約他國;在世界銀行中,則通過製定和修改投資和外援的規則,依仗其資本優勢,通過經濟援助手段來幹涉他國內政。此外,在國際貨幣組織和西方八國集團中,通過製定和協調經濟、財政、金融、彙率規則,依仗其經濟和金融優勢,影響和操縱彙率,提升美國的金融霸主地位。不僅在經濟遊戲規則方麵,在國際科技遊戲規則上,個別大國也是利用其強大的科技優勢最大限度地控製和支配國際科技遊戲規則。使得落後的發展中國家無論在經濟地位還是在政治地位上都處於邊緣地位。可見,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嚴重影響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使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正當權益和發展機會得不到應有的體現與保護,成為廣大發展中國家長期落後的根本原因,也使得南北貧富差距和“數字鴻溝”日益擴大,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狀況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三是全球生態環境並沒有好轉,自然災難頻仍,讓人類不斷滋生一種“世界末日”的憂慮,進一步影響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從2003年亞太的非典型肺炎到印尼的海嘯,從美國的颶風到今天的禽流感……如此令人擔憂的一係列事件一聚而起,成為籠罩全球的陰霾。這期間我們看到了大自然的威力,見證了在災難麵前人的脆弱和渺小,也認識到了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我們的地球母親已經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一項艱巨和而長遠的任務。
當今人類所麵對的共同的危機,世界上每一個國家都有責任參與應對。而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更有責任呼籲國際社會采取行動遏製這些消極現象的滋長,和諧世界便是中國設計的應對危機的方案。
“和諧世界”的提出,將進一步鞏固中國負責任、建設性的國際形象,體現中國對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與貢獻。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化世界中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沒有中國的全球化是名不副實的。因為有了中國的參加和貢獻,全球化才更成其為全球化。可以說,對人類未來來說,占人類1/5的中國對待全球化的態度和立場具有某種決定性的意義。
“和諧世界”的提出,意味著中國領導人明確意識到了中國發展給國際社會帶來的影響,將國內發展不平衡與國際影響不平衡結合起來思考,將和諧世界作為結合對內和諧、對外合作戰略的中間點,從而為謀劃中國發展戰略提供思想指導。和諧世界的提法符合世界轉型的預期,符合中國發展的長遠目標。建設和諧世界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新探索,是對“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新認識;是對和諧社會思想的新發展;是對黨執政能力的新要求。
“在人類漫長的發展史上,各國人民的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密相連、休戚與共。共同的目標把我們聯結在一起,共同的挑戰需要我們團結在一起。”從胡錦濤充滿激情的呼籲中,我們看到,中國執政黨已經充分認識到人類麵臨的危機及要采取的應對之策,正努力克服意識形態的差異,擺脫“冷戰”思維的影響,主動地朝著人類共同向往的和諧世界邁出堅實的一步。
3.和諧世界的中國構想
世界是一個多元化的集合體。如何讓多元化的聲音能夠友好地彙集在一起,組成和諧的交響,這是一個需要不斷深化的課題,也是世界上所有智慧大腦都在思考的一個問題。隨著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或者出現了新問題,或者老問題有了新表現,各國內部和世界範圍的貧富分化加劇,恐怖主義威脅經濟全球化,等等。在此背景下,西方世界依靠其政治、經濟、軍事強勢地位,強行推廣“民主”。結果,恐怖主義和霸權主義同時對當今世界的和平發展構成了重大威脅。如何克服這些矛盾與危機,也是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最大的關注。共建和諧世界,便是中國設計的一個方案。
饒有意味的是,和諧世界思想是胡錦濤在聯合國首腦會議上,就聯合國改革的建議中提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和諧世界又是對聯合國精神和原則的豐富和貢獻。把建設和諧世界納入聯合國改革的思路,體現出世界變化新現實和新趨勢下的中國世界觀,是中國官方提出的“全球治理”新版本。
如何構建和諧世界?胡錦濤圍繞著發揮聯合國功能方麵,發表了中國關於建設和諧世界的四點構想:
第一,我們要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建立公平、有效的集體安全機製。我們應該鼓勵和支持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或衝突;應該加強合作,堅決打擊恐怖主義。聯合國作為集體安全機製的核心,其作用隻能加強,不能削弱。
第二,聯合國應該采取切實措施,落實千年發展目標,特別是要大力推動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使21世紀真正成為“人人享有發展的世紀”。我們應該積極推動建立健全開放、公平、非歧視的多邊貿易體製,進一步完善國際金融體製;應該加強全球能源對話和合作,共同維護能源安全和能源市場穩定;應該積極促進和保障人權,使人人享有平等追求全麵發展的機會和權利。發達國家應該為實現全球普遍、協調、均衡發展承擔更多責任。
第三,我們應該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製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推動各國根據本國國情實現振興和發展;應該以平等開放的精神,維護文明的多樣性,加強不同文明的對話和交流,協力構建各種文明兼容並蓄的和諧世界。
第四,我們應該通過合理、必要的改革,維護聯合國權威,提高聯合國效率,增強聯合國應對新威脅新挑戰的能力。聯合國改革是全方位、多領域的。改革應該重點推動聯合國加大在發展領域的投入。安理會改革要優先增加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的代表性,讓更多國家特別是中小國家有更多機會參與安理會決策。
“和諧世界”的構想,不僅揭示了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且創造性地闡述了上世紀末鄧小平同誌提出的
“和平與發展”的論斷。“要和平、促發展、謀合作是時代的主旋律”的判斷;不僅極其準確地描述了當今世界的“現在進行時”狀態,而且非常巧妙地繞開了關於當今世界是否已經“和平”的爭論。在傳統的“和平與發展”主題的基礎上,不僅增加了“合作”的主張,而且“主旋律”的提法似比“主題”更具“世界性”——這些無不顯示著中國洞悉世界格局、把握世界趨勢的能力和智慧。
站在我們的角度來理解,“和諧世界”跟我國意識形態中的目標詞“世界大同”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區別。但站在世界的角度來審視,建設“和諧世界”的主張,無疑比那些“民主”、“人權”等裹挾著狹隘的國家私利的哲學更加博大精深、更加具有遠見卓識,更加富有親和力和穿透力。它可以超越所有國家和地區在政治、宗教、種族、文化等方方麵麵存在的歧見,為更多的國家、民族和人民所接受——這或許正是“和諧世界”理論的世界性意義所在。因此,可以斷言,中國關於“和諧世界”的理論將會穿越更長的曆史時空而不斷發酵,將會在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曆史時期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聯合國不可回避的話題乃至主題,最終沉澱成為世界各國共同的政治財富、社會財富和文化財富。
三、在和諧世界旗幟下共建第四文明
環境作為全人類的共同生存條件,並不能為某個人或某國所私有或獨占,也不能以階級、意識形態或國界來加以劃分,環境保護符合整個社會乃至整個人類的利益。從係統論的視角來看,整個地球是個有機的生態係統,在這個龐大的複雜係統內,全球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依固有的規律不斷進行。任何一個環節受到破壞,整個生態係統就會失衡,人類環境也必然會發生危難。盡管主權國家可以宣稱各自的主權範圍,在國際政治關係和國際經濟關係中可以堅持這樣或那樣的立場,但在生態規律麵前,任何國家都是一樣的,汙染的蔓延不受人為的國界限製,生態係統的循環不受意識形態的製約。人類隻有一個地球生態係統,任何國家的生態遭到破壞都會危及全人類的生存。在這種情況下,國家邊界已變得具有滲透性,地區、國家和國際之間傳統的分區已變得模糊不清了。過去被認為完全是“各個國家的事情”,如今對其他國家的發展和生存的生態基礎產生著影響。因此,過去那種以國家為單位各自為政采取措施的方法已經不能適應解決環境問題的需要,而以地球共同體為單位、為了全人類的共同利益采取聯合行動,已經成為目前國際社會的一個基本共識。如何使這樣的共識變成共同的行動呢?就在於世界各國捐棄前嫌,以和諧思想為指導,以公平思想為主導,開展卓有成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