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6章 對甘肅經濟社會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的思考(1)(1 / 3)

(2005年11月15日)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和中央製定的“十一五”規劃建議,全麵總結甘肅省“十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功做法和經驗,準確把握甘肅省麵臨的發展環境和現階段發展的基本特征,對“十一五”發展戰略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討。對促進甘肅經濟社會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過去五年經濟社會發展回顧與總結

“十五”時期,是全省發展曆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期。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為甘肅省的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五年來,中共甘肅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中央的一係列方針政策,抓住機遇,開拓創新,適時推動工作重點的轉移,使甘肅進入了曆史上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一是以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為切入點,不斷積蓄發展後勁,拉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共甘肅省委、省政府抓住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難得機遇,把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來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整個“十五”期間,基礎設施建設成了甘肅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最大亮點。這不僅為長遠發展積蓄了後勁,而且有力地拉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2001年到2004年,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492.34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近1000億元,是“九五”期間的1.5倍。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年均拉動經濟增長5.23個百分點,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二是將“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著力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開辟了解決“三農”問題的新途徑。“十五”期間,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中共甘肅省委、省政府把工作重點轉向增加農民收入,推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0年的1478元提高到2004年的1852元。近年來,我們堅持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發展,按照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標準化生產、企業化管理的要求,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同時,著眼於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采取了一係列重大舉措,趟出了解決“三農”問題的新路子。一個是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減少農民、富裕農民、提高農民的一項戰略性任務來抓,使自發分散的勞務輸出和有組織培訓的大規模勞務輸出同時推進。另一個是按照權責利相統一的原則,對57個縣的“四稅”上繳省財政的增量部分實行全額返還,進一步調動了縣一級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三個是解決了曆史遺留的鄉鎮招聘幹部問題和鄉鎮公用事業經費不足的問題,既保證了鄉鎮政權的正常運轉,又調動了基層幹部抓發展的積極性。

三是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大力推進技術進步,促進了特色產業的發展。區域經濟發展的生命在特色,出路也在特色。在整個“十五”期間,中共甘肅省委、省政府一直把結構調整作為一個重大問題來抓,在大力調整所有製結構的同時,以科技進步為支撐,重點抓了產品結構調整。這幾年,我們對工業的技術改造力度不斷加大,用於更新改造的資金不斷增加,對促進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是下決心推進以國有企業改革為重點的各項改革,大力發展非公有製經濟,增強了經濟發展的內在活力。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核心是要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調整所有製結構,形成多元的投資主體。為此,2003年下半年,我們從下放省屬國有工業企業管理權入手,掀起了新一輪國有工業企業改革的高潮。近兩年我們籌措了數十億元用於國有企業改革,最近又籌措了近3億元用於剝離企業辦社會的職能,使改革的力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一大批國有工業企業通過改製和重組煥發了新的生機。我們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快了農村稅費改革步伐,全麵取消農業稅和牧業稅,進一步推進行政管理體製、文化體製、投資體製和行政審批製度的改革,著力消除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製機製性障礙。我們把推進產權多元化同大力發展非公有製經濟結合起來,從強化領導、落實政策、優化環境入手,通過國有企業改製、抓項目引進、啟動民間投資等多種途徑,使非公有製經濟有了較快發展,非公有製經濟比重由“九五”末的24%提高到現在的36%。我們加強同各大銀行的聯係,搭建了不同層次的信用平台,對解決融資難的問題進行了積極探索。實踐證明,大刀闊斧地改革不適宜的體製和機製,積極培育和引進新的投資主體,大幅度提高非公有製經濟的比重,這是增強全省發展內在活力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