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義上看,團結友愛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人際關係的倫理準則,是華夏社會和炎黃子孫繁衍不息、繁榮昌盛、穩定統一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柱,是形成民族自強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美好風尚,是以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心理為內蘊實質的崇高的境界情操。
團結友愛作為一種社會的公德和準則,在中華民族曆史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優良傳統。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仁”即“愛人”的道德學說,奠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友愛互助、精誠團結的倫理思想基礎。孔子以後的儒學大師諸多代表人物,在仁愛互助的倫理道德方麵又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補充、發揮和深化。像墨子提出“兼相愛,交相利”,孟子提出“仁者無敵”,“得道多助”,諸葛亮提出“集眾思,廣忠益”,等等,使仁愛、互助、團結、協力成為維係社會發展和穩定的公德準繩和行為規範,並逐步發展成為道德理論的體係。
團結友愛作為一種優良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為,表現於社會曆史生活各個方麵、各個層次、各個領域。這裏有的是兄弟之間,骨肉相依,同命相連,相濡以沫;有的是朋友之間,親如手足,休戚相關,患難與共;有的是君臣之間,君明臣賢,肝膽相照,同心同德;有的是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平等互助,友好往來;有的是國家之間,相互尊重,互通有無,共同發展;還表現在人與自然的關係方麵,“厚德載物”,胸懷寬廣,包容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人遵循自然規律,有效地維護生態的平衡均勢,保持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共存。
在中國古代曆史發展中,流傳著許多團結友愛、精誠互助的故事,像“負荊請罪”、“高山流水覓知音”、“蕭何月下追韓信”、“諸葛亮任人唯賢”、“文成公主與鬆讚幹布”等等,都生動表現了古代傑出人物團結友愛的美德。
團結友愛作為一種優良的道德品格和巨大的精神力量,在社會曆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極其重大的作用。
從曆代勞動人民的生息存活的角度來看,在生產力還不發達,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主要地位的封建社會,常常要依靠團結互助的力量才能戰勝各種天災人禍,並且在共同的生產勞動實踐中創造了像都江堰一類的偉大工程,充分顯示了人民並肩勞作、齊心協力的效益。特別是數以百千次的大小農民起義,或在局部短時間建立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權,或是推翻腐朽的王朝,迫使新的當權者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以恢複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安寧,同樣表現了農民勞苦大眾團結戰鬥、推動曆史前進的作用。
從曆代統治者角度來看,凡是賢明有為,在曆史上不同程度上做出貢獻的君王,大多都能實行招賢納土、知人善用,善於調動一切積極的力量,以形成上下一致、同心同德的政治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