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祖傳手藝(1 / 3)

喬氏祖上,有一門裁縫手藝。相傳,老老喬氏是燕趙一帶人。晚清時期,喬氏曾祖老太爺,曾經被召進宮去,給皇帝剌過龍袍。

到了喬小手這一代,雖然沒趕上給皇帝剌龍袍,但是,客戶也都是一些達官顯貴。據說,喬小手也曾為孫中山做過中山裝,可說是中國中山裝之始祖。

解放後,喬小手的兒子,喬小小手,又接過父輩的手藝,也大興了一陣風光。論喬小小手的手藝,一點也亞於他老子喬小手,做出來的中山裝,穿在身上,特受看,特莊重,特精神。

八十年代,有錢買電視,喬小小手坐在家裏,能看到世界各國的服裝表演。這比他老子老子爺們進步多了。看著外國女人,披披掛掛地在台上踩貓步。喬小小手懷疑那些女人身上穿是服裝?他一邊看,一邊唾棄。

一次,看到中國模特兒身穿旗袍,在法國巴黎時裝節上表演。喬小小手大吃一驚,雙眼猛一亮!說那才是真正的東方女性服飾!真正的國寶!

打那,喬小小手不做中山裝,改做旗袍,有長袖,有短袖,或無袖的。做出來的手工旗袍,高貴典雅,富麗堂皇,再沒身段的女人,穿上喬小小手做的手工旗袍,腰細臀滿,該凹的地方凹,該凸的地方凸,自然而然就有了貴婦人氣質。因此上,百裏之外,有錢的女人,都找上門來,請他做。一件旗袍,無論是長袖短袖的,喬小小手都要花十幾天時間,可說是千針萬線!萬線千針!針針線線,一針不苟。

針線活做成後,就是熨的功夫。無論是絲料還是緞料,都不用電熨鬥熨。熨旗袍的熨鬥,也是喬氏祖上傳下來的方口帶把的銅熨鬥。熨之前,熨鬥裏點火燒些碎鬆塊和檀香皮皮。待燒到香氣四溢時,再將銅蓋蓋上,用手在底板上一試,就知道能用不能用。別看這一試,火候完全就掌握在這一試上,太溫不行,太燙會損壞衣服。

火候差不多,喬小小手便端起旁邊的細白瓷茶杯,喝一口水在嘴裏,對著要熨的地方一噴,一塊細白布往水氣上一蒙,就推過熨鬥來熨。銅熨鬥用的年代久了,底板磨成金黃色,熨出來的衣服特平,特板整。

這種旗袍做起來,沒什麼重大節日,多數時候,女人們總舍不得往身上穿,掛在衣櫥裏,用透明玻璃紙罩著,看。說那是藝術品。

一次,撒切爾夫人到北京來會談香港歸還中國問題,在休息大廳裏看到中方一位女工作人員,身穿一件淡青嵌金絲旗袍,立即用英語問錢外長,這件套裙在哪買。錢外長告訴撒切爾夫人,這叫中國旗袍,不叫套裙。並馬上把這位女工作人員叫過來,回撒切爾夫人話。

這位女工作人員用英語告訴撒切爾夫人,這件旗袍, 不是買的,是家鄉一個朋友托人做的。今天接待撒切爾夫人,才穿的,平時也不穿。

撒切爾夫人一聽,瞪著一對杏仁眼,光對錢外長看,她不敢相信,中國有這樣的服飾藝術大師!簡直太漂亮了!簡直太好看了!據說,那次撒切爾夫人在中國的行期,本來快到了,為了能得到一件中國藝術大師的手工旗袍,她決定延長在華時間,專等喬小小手給她做旗袍。

本來,外交部要用飛機把喬小小手接到京城去做,量一量撒切爾夫人的腰圍,看看撒切爾夫人的氣質,做得好一點。喬小小手不去北京,說到那兒反而緊張,發揮不好,還是在自己小屋裏做順手。讓北京送來一張撒切爾夫人的照片,和撒切爾夫人所喜歡的顏色。看著照片裁,看著照片做,在限定的時間裏,日夜不停,飛針走線。

結果在撤切爾夫人啟程回英國的前一天晚上,一件橘黃麵料嵌紫色碎金花的中國旗袍就做好了。飛機送到北京,撒切爾夫人往身上一穿,走到鏡前,驚得大叫:喔!喔!簡直不可思議!簡直不敢相信!這是出自中國的手工服飾!喔!喔!簡直太好看了!簡直太漂亮了!撒切爾夫人越看越滿意,越看越激動,隨即從白白的玉臂上,摘下一塊瑞士勞力士小金表,請錢外長一定轉交給中國這位旗袍藝術大師,做個紀念。

這是喬小小手一生中最難忘的一件事。撒切爾夫人送他的那塊小金表,至今也沒舍得戴,一直將它跟撒切爾夫人的照片放一起,做紀念。撒切爾夫人的這件旗袍,也算喬氏裁縫手藝的頂尖藝術精品。正因為有了與撒切爾夫人這段不平凡的故事,喬氏旗袍手藝也越做越火。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中國市場經濟起來了。賣服裝的人,到處都是,這也是服裝城,那也服裝店。到北方來賣的服裝,大多是從南方鄉鎮個體老板那兒販過來的,裁工做工都很差勁。喬小小手管那些服裝不叫服裝,叫花布片子,路邊掛的花布片子。

喬小小手兒子喬小小小手,年輕人圖時尚,買件花布片子回來,有的還在膀子上補個補丁,有的在屁股上開個洞洞。

喬小小手看了生氣,不準兒子穿。兒子上學偷偷地穿。喬小小手認為,喬家走出來的人,穿這種花布片子,真是把祖宗的臉麵都丟盡了。

所以,兒子高中沒畢業,喬小小手就不讓兒子再繼續上。叫兒子回來學裁縫手藝。學門手藝,一來,日後也圖個生路。二來,喬家手藝也有了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