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其(1905—1989),福建省福州人。我國著名的科普作家。原名叫高仕,後來改為高士其。他說,去掉“人字旁”表示不做官,去掉“金字旁”表示不要錢。
高士其1925年由北京清華留美預備學校畢業後,抱著美好的願望留學美國。在這期間,他的姐姐不幸患“虎烈拉”(霍亂)病逝,深深的悲痛使他毅然放棄化學專業,轉入芝加哥大學醫學研究院,專攻細菌學。當他想起福州鼠疫盛行時,死者無數,連棺材都賣光了的情景,就把那些置人於死地的病菌、病毒咒為“小魔王”。他想到有多少人像他姐姐一樣被病魔奪去了生命,就決心向“小魔王”開戰,一定征服它。
1927年暑假以後,高士其成為芝加哥大學醫學研究院的研究生。第二年,他被聘為芝加哥大學細菌學實驗室助理。高士其是一個勇敢的探索者,他研究的課題是“食物毒細菌”。他為了研究“食物毒細菌”對人類究竟是怎樣危害的,竟然親自吞食了一種病菌菌液,然後詳細記錄種種自我感覺。他說:“即使中毒也值得,隻要我的試驗對消滅這種病菌有所貢獻,打仗嘛,總要付出代價,同‘小魔王’打仗也是如此,傷亡總是難免的。”
後來,他真的受傷了。在解剖一隻接種了甲型腦炎病毒的豚鼠時,不慎割破了手指,病毒進入他的體內。經過醫生的努力,他保住了生命,可是卻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耳朵聾了;脖子硬了,頭難以轉動;手腳不聽使喚。當時,僅僅23歲的他,就被病魔奪去了青春的活力。但是,他並沒有退卻,仍然以頑強的毅力繼續與“小魔王”作鬥爭,終於讀完了全部醫學博士課程。
1935年回國後,高士其由於病情加重,身體處於半癱瘓狀態。他隻好從事科學普及讀物的創作工作。他讀書,隻能看,不能翻頁,書放在一個特殊的架上,看完一頁,秘書給他翻一頁;看得時間長了,眼球還往上翻。至於寫作嘛,就更困難了。手不能握筆,隻能用“高語”口授,讓秘書一字一句地記錄。有時秘書也聽不懂他使用的專業名詞,他就用發抖的手勉強握住一隻“6B”軟鉛筆,吃力地在紙上寫出幾個歪歪斜斜的字,他自己說,這是“天書”。總之,除了那副善於思考的大腦和一顆赤誠的心,高士其的全身幾乎沒有一個零件是正常的。
解放後,高士其進入了創作的“黃金時代”。他的作品,象爛漫的山花,在全國各種報刊上競相開放,成為廣大讀者深深喜愛的科學食糧。1949年到1965年,他寫作了約60多萬字科學小品和科普論文,創作了兩千多行詩,出版了《生命的起源》、《和傳染病作鬥爭》、《我們的土壤媽媽》等十幾本書。他寫的科學小品,短小精煉,生動活潑,題材廣泛,豐富多彩。“從電子到宇宙,從微生物到人類,從火到原子能,從石器到自動化工廠”,無一不在他的筆下生輝。
高士其剛剛得病的時候,一個外國醫生曾斷言,這個人活不到3年!然而,3年、5年、10年、20年……半個世紀過去了,高士其不但依然健在,而且為人民、為科學寫下了那麼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做出了那麼多令人難以置信的貢獻。
“春蠶到死絲方盡”,高士其身殘誌堅生命不息,筆耕不止,一心為人類多創作精神食糧的精神,永遠激勵人們奮進、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