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勤奮為本——讓平凡崗位暖萬家的徐虎(1 / 2)

現在在上海的徐虎,還是老樣子:禮數周至,目光誠懇,一律向後的頭發一絲不苟。他現在是上海普陀區西部集團的物業總監,盡管這是一個“務虛的職務”,主要任務就是做物業市場調研和寫報告,但他說,“這裏麵有機遇也有挑戰,我將在技術上繼續提高,繼續發揚愛崗敬業的精神,把這種精神與市場經濟運作相結合。”

1950年出生的徐虎是個“老三屆”高中生。1968年到上海郊區嘉定長征鄉務農。後來由於農村征地進入上海普陀區中山北路房管所當上一名水電工,擔負起管區內6000多戶居民的水電維修、房屋養護工作。徐虎的父親是工人,母親是菜農,家境並不寬裕。徐虎讀書時,一直都靠學校發給的助學金。因此,父母經常教育徐虎,不要忘了黨和政府的關懷。幹房修水電這一行,雖然髒一些,累一些,總還是個技術活。徐虎記著父親的話:“阿拉是普通工人出身,幹一行就要幹好一行。”

話是這麼說,可是,當徐虎第一次去居民家修阻塞的抽水馬桶時,還是傻了眼:糞便、草紙、汙水淌了一地。別說幹活,連立腳的地方都沒有。但是,看看居民焦急的樣子,想想自己幹的就是這一行,也隻好硬著頭皮上。徐虎忙著幹活,居民在邊上忙著端茶、敬煙。馬桶修好了,居民連聲道謝。事後,還特地給房管所寫了感謝信。這件事,給徐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想,自己幹了分內的工作,居民就這麼感激,真的應該盡心盡力做好。從此,隻要一有空,徐虎總是認真學習房修水電技術。碰到居民報修,徐虎一喊就到,及時解決。碰到難做的活兒,徐虎千方百計做到居民滿意。每次修理完畢,徐虎都主動做好清潔工作;對居民的酬謝,他笑著謝絕;碰上挑剔的居民,還要耐心說服。一來二去,徐虎和居民們的關係從生疏變得熟悉、融洽了。

一個大熱天的上午,一位中年婦女急匆匆地趕來報修。一進門就嚷嚷開了。原來,頭天晚上6點多鍾,這戶居民家的樓麵上突然斷電。白天上班沒空報修,晚上報修又找不到人。她特地請事假出來報修。徐虎以前也碰到過類似情況。但是,那時總認為,維修工能做到“你來報,我去修”。可是這次,徐虎卻心頭一震。他想,修修電線,捅捅馬桶,對自己來說是舉手之勞,對居民卻是關係到正常生活的大問題。如果能在當天及時為居民們解決水電急修的困難,就可以給群眾生活帶來許多方便。徐虎從警民聯係箱得到啟發,萌生了業餘時間為居民掛箱服務的念頭。

1985年6月23日是個星期天,徐虎在房管所以及區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領導的陪同下,來到轄區掛上了3隻“夜間水電急修特約服務箱”。打那以後,每天晚上7時,徐虎總是騎著“老坦克”,帶著工具包,走向3個報修點。然後按照報修的紙條,挨家挨戶上門修理。

打從掛箱服務的那天起,在徐虎的心裏就沒有了“星期日”和“節假日”,隻留下“為民服務”4個字。

勞碌了一年,誰不想在除夕夜與家人團聚一堂,歡歡喜喜過個年。但是,這10年來,徐虎是怎樣度過除夕的呢?8個除夕,徐虎為居民賀年守歲,為群眾排憂解難。

十年辛苦不尋常,徐虎累計開箱服務3700多天,共花費7400多個小時,為居民解決夜間水電急修項目2100多個,小小“報修箱”受到居民們的熱情稱讚。就是那些一開始對徐虎掛箱服務持懷疑態度的人,風言風語的人,也從中受到了教育,改變了態度。這樣一直堅持到1998年底,長達13年的時間,徐虎成了一名“全天候的水電工”。群眾說,如果每一個黨員都像他這樣為黨分憂,為民解憂,就會在我們社會中形成一股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