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典章規製:盛世華章顯輝煌(1)(1 / 3)

皇帝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在中國五千年封建社會的曆史長河中,皇帝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麵,他掌握著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生殺予奪的大權;另一方麵,他決定著一個朝代的興亡,從而影響社會發展的進程和方向。對於皇帝的這些作用,稍微有點曆史常識的人都知道,可是對於皇帝這一稱謂的來曆,卻並非盡人皆知。皇帝的稱謂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在秦始皇之前,中國的最高掌權者要麼稱“王”要麼單稱“皇”或者“帝”,如中國夏朝以前的伏羲、女媧、神農氏的“三皇”以及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的“五帝”;夏商以後的周武王、周文王等;春秋戰國時的一些國力強大的諸侯王,如秦王、楚王、齊王、趙王、燕王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按照舊製,他應該被稱為秦王。但是他認為自己的功業古往今來無人能及,就是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為了讓自己的成功傳於後世,就命令大臣們研究一個稱號來顯示自己的卓越。大臣們研究來研究去,認為上古的天皇、地皇、人皇,可改“王”為“人皇”。當這個稱呼報給秦始皇的時候,他左思右想,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決定兼采“帝”號,這樣自己就尊貴得無以複加了。因此,“皇帝”的稱呼就此誕生了。

趣味鏈接:“陛下”一詞的由來

“陛下”這個詞語本來是指皇帝臨朝宮殿的台階,特指皇帝寶座前的台階,後來就代指皇帝。這是因為皇帝地位尊貴,其臨朝聽政時,台階的兩側有手持劍戟的侍衛們守護,在下並有高官重臣候命上奏。還有,“陛下”這一稱呼最早出現在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嚐有,五帝所不及。”

為何皇帝被稱為“九五之尊”?

“九五之尊”這個看似平常、實則奧妙無窮的成語,被廣泛運用於文學作品之中,以至於連普通的中小學生都知道它表麵所反映出來的內涵——皇帝可以被稱為九五之尊。然而,對於皇帝為何要被稱為九五之尊這個問題,就連一般的文學家或者曆史學家都無法給出正確的答案,更不用說是平常百姓或者學生了。

《現代漢語大詞典》中說,九五解釋為帝王尊位的意思,是來源於傳說中由周文王所演算的《易經》。《周易》是由六十四卦組成的,其首卦為乾卦,乾卦由六條陽爻組成,是極陽、極盛之相。乾卦從下向上數,第五爻稱為九五,九代表此爻為陽爻,五為第五爻的意思。乾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那麼九五也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第一爻,所以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爻,算到此爻的人貴為帝王之相。另外,這裏的“九”和“五”不是具體的數字,而是判別數字陰陽屬性的符號而已。後來人們把“九”和“五”作為具體的數字來運用,一是為了契合代表帝王的“九五”之爻;二是因為“九”和“五”兩個數字在建築上的使用也是非常符合美學原則的。《周易》的釋義詞句就有“幹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紫禁城的太和殿的名字就是根據這個來命名的。

趣味鏈接:“九五之尊”的其他解釋

中國古人把數字分為陽數和陰數,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在陽數(奇數)中最大,有最尊貴之意,而五在陽數中處於居中的位置,有調和之意。“九”和“五”這兩個數字組合在一起,那麼是既尊貴又調和,吉祥無比,用來形容帝王是最恰當不過了。所以,皇帝也就被稱為“九五之尊”了。

皇帝身穿的袍子一定是黃色的嗎?

根據許多曆史資料記載,從周王朝開始到明代,皇帝的冕服都是黑色的。不過,每個朝代皇帝的日常專用衣服的顏色是不一樣的。根據《尚書》五行論認為:秦朝是水德,水德尚黑;漢、宋、明是火德,火德尚赤;唐是土德,土德尚黃。由此得知,秦朝帝王的衣服大多應該是黑色的。那漢、宋、明朝則是使用暗紅色而非現在編織中國結的那種紅色。唐代的土德的黃則是帶點紅又有點發暗的朱黃。所以唐代的皇帝,依舊是以黑底十二紋章的冕服為上朝和祭祀的正式服裝,但是平時就穿朱黃色的常服。由此可以看出,皇帝身穿的袍子並非一定是黃色。

皇帝身穿的袍子不僅不一定是黃色,而且在一些朝代,黃色在帝王的衣料之中還被列入了禁忌的範圍之內。比如,唐朝的帝王隻用朱黃色,不用明黃色。這是因為“明”字的發音與“冥”相通,明黃色的衣冠通常是作為明器(冥器),也就是皇帝的壽衣。還有宋朝和明朝都是火德,尤其明朝皇帝姓朱,都以紅色為貴,皇帝的常服也多為紅色,日常也有黃色,但他們也不會用那種會發亮的明黃。例如現存的明代皇帝畫像中的明黃色常服,都是死後遺像;還有那種純金打造的黃澄澄的金冠,是用來做皇帝陪葬品的,因此也隻有在皇帝的墓穴裏才能找到。雖說明黃色是皇室的禁色,但是清朝皇帝卻反其道而行之,以明黃色為貴,經常穿著明黃色衣冠到處跑,看來清朝的滿人學習漢文化是還沒學到家,以致才出現這樣的笑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