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禮儀民俗:別有風韻在民間(1)(2 / 3)

姓氏來源都有哪些形式?

姓產生於原始氏族社會母係氏族製時期。若幹民族組成一個原始部落,部落內各氏族又獨立存在,同時,各氏族之間又有著密切的婚姻聯係,姓就作為識別和區分氏族的稱謂符號而逐漸存在。氏最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形成。黃帝時已有“胙土命氏”。隨著氏族製度的解體和階級社會、國家製度的形成,出現了賞賜封贈土地以命氏的習慣。繼而,氏之源起,形成濫觴,出現以各種形式得氏的現象。至此,姓和氏本意的屬性分野,實質上已不太明顯。

姓氏的形成緣由,主要有以下幾類: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國命氏。如趙、西門、鄭、蘇等。2.以古姓命氏。如任、風、子等。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如皇甫、高、刁、公、施等。4.以兄弟行次順序為氏。如伯、仲、叔、季等。5.以官職名稱命氏。如史、倉、庫、司徒、司寇、太史等。6.以職業技藝命氏。如巫、屠、優、卜等。7.以祖上諡號為氏。如戴、召等。8.古代少數民族與漢族大融合,借用漢字單字為氏。如拓跋氏改為元氏、叱盧氏改為祝、關爾佳氏改為關、鈕祜祿氏改為鈕等。9.因賜姓、避諱改姓氏。如唐王胡賜給立有大功的大臣們以李姓、朱明王朝賜以朱姓;漢文帝名劉恒,凡恒姓因避諱改為常氏。晉朝帝王祖上有司馬師,天下師姓皆缺筆改為帥氏。10.因逃避仇殺改姓。如端木子貢後代避仇改沐姓,牛姓避仇改牢姓等。

趣味鏈接:華人姓氏排行榜

1977年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誌》上發表過一篇有關姓的論文,文中指出:華人最大的十個姓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這十個姓占華人人口的40%,約四億人。第二大的十個姓是:徐、朱、林、孫、馬、高、胡、鄭、郭、蕭。占華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個姓是:謝、何、許、宋、沈、羅、韓、鄧、梁、葉。占華人人口的10%。接下來的十五個大姓是:方、崔、程、潘、曹、馮、汪、蔡、袁、盧、唐、錢、杜、彭、陸,加起來也占總人口的10%。換句話說,在中國十億人口中,有七億人口姓了45個大姓。另外三億多人的姓,都是比較少見的,像毛、江、白、文、關、廖、苗、池等。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是怎麼回事?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意思就是,即使是聰明能幹的婦女,沒米也做不出飯來。比喻主觀再努力而客觀條件不具備,也難成事。

此意最先出自宋代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三:“晏景初尚書,請僧住院,僧辭以窮陋不可為。景初曰:‘高才固易耳。’僧曰:‘巧婦安能做無麵湯餅乎?’”

後來,宋代莊季裕在《雞肋編》中提道:“諺有‘巧媳婦做不得沒麵餺飥’與‘遠井不救近渴’之語。陳無己用以為詩雲:‘巧手莫為無麵餅,誰能救渴需遠井。’遂不知為俗語。”此諺語形式曆元、明、清而未定。《古今小說·吳保安棄家贖友》:“張氏勸止之曰:‘常言“巧媳婦煮不得沒米粥”,你如今力不從心,隻索付之無奈了。’”《紅樓夢》第七十五回:“賈母笑道:‘正是巧媳婦做不出沒米兒粥來。’”

直到當代文學著作中才基本定型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出自秦牧《〈藝海拾貝〉跋》:“缺乏生活知識,任何有藝術技巧的人也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什麼形象、概括、虛構、想象,都隻好‘停工待料’。”

趣味鏈接:“過橋米線”的來曆

雲南“過橋米線”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了,關於它的來曆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雲南省蒙自縣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許多文人墨客都喜歡在此地讀書作畫。此地有一位楊秀才,也很喜歡在湖心亭裏麵讀書,他的妻子每天中午都要給他送飯。但是楊秀才學習非常刻苦,經常會忘記了吃飯,所以妻子送過來的飯菜經常變成涼菜冷飯,以至於他的身體每況愈下。妻子十分焦急,所以把家裏的母雞殺了,用砂鍋燉成湯給丈夫送去。

可是待妻子再去收拾碗筷時,發現丈夫還是沒有吃飯。當她拿起砂鍋時,發現砂鍋裏的雞湯還是熱乎乎的,打開一看,原來是雞湯表麵覆蓋著一層雞油,而且器皿傳熱較慢,所以湯還是熱的。此後妻子便用這種方法保溫,並將一些蔬菜、肉片、米之類的放在雞湯中。後來有很多人都效仿此法進行烹飪,烹飪出的米線味道很鮮美。由於去往湖心亭時要經過一座小橋,所以大家都把這種食物叫做“過橋米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