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還有一個虛歲?
在我國古代,一個人的年齡除了“周歲”,還有“虛歲”,全世界大概隻有中國人有兩個年齡。那麼,“虛歲”又是怎麼回事呢?
或許,古人天性有一種對生命尊重的態度。所謂“虛歲”就是包含了出生以前在娘胎裏的十個月。十月懷胎,才有了一個新生命的誕生。這樣一個生命的旅程,並非從出生時刻開始,在精子和卵子碰撞相會的時候,新的生命就開始了。
很多時候,所謂“虛歲”這個概念隻適用於男人,此即“男進女滿”。意思是男人按虛歲計算年齡,女人按實歲計算年齡。而且對虛歲的計算也存在很多誤解。
虛歲的具體計算方法是這樣:一個人一出生就算一歲;如果恰好這人出生在農曆年年末,那麼不但一出生就算一歲,並且一到大年初一又要加一歲。
因此,在計算虛歲時,春節是個特別重要的時間點,每過一個春節,虛歲就應該加上一歲。如果一個人的生日是陰曆的臘月中下旬,那麼這個人還沒有滿月他的虛歲就到了兩歲了。所以如果單純地認為虛歲就是周歲加一歲顯然是不完全正確的。
趣味鏈接:《易經》如何解釋人的生育
古人認為小孩胎孕時期為先天狀態,即陰性時期,在出生以後稱為後天狀態,即陽性時期,陰陽相合才會達到生命的完整。人在母親肚子裏的時候為先天陰性,主要通過臍帶給胎兒提供養分,是胎息狀態的。而隨著臍帶的剪斷,第一聲的啼哭則實現了從胎息到呼吸的陰陽轉換,開始了陽性的人生旅程。這樣先天的生命結束,後天的生命開始了。
中國人為何還要起小名?
古人取名是有很多講究的,小時候有小名,入學後又有學名,再加上表字和名號,常常會有一大堆稱謂。那中國人是如何給小兒取小名的呢?一般來說有三點:第一,從俗、從眾、從賤。大概人們的共同認識是覺得名字不好聽的孩子好養活,如呼自己的兒子為“犬子”就是一例;當然取小名時也有重視機緣等習慣因素。比如在現代北方某些地區還有偷名字或搶名字的習俗,假如某人得了一個孩子,他就跑到外麵人多的地方去聽別人講話,然後把聽到的第一個名字或者是自己認為比較有意思的名字帶回來為自己的孩子命名。第二,陰陽五行說。所謂缺水補水、缺金補金,像魯迅小說中的“閏土”便是如此。第三,用於寄意。在文人家庭裏比較普遍。文學家郭沫若在《少年時代》一書中說過自己小名的來源:“我母親說我受胎的時候,夢見一個小豹子突然咬著她左手的虎口,便一覺醒了。所以,我的乳名叫文豹。”
趣味鏈接:古今部分名人取的小名
上古時期的小名:周公之子名禽,孔子之子名鯉,春秋時魏公子名蟣虱,漢代司馬相如名犬子。帝王的小名:魏武帝曹操小名阿瞞,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寄奴,北朝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狒狸,北周文帝宇文泰小名黑獺,宋孝宗趙昚小名小羊,明太祖朱元璋小名重八。聖賢名官的小名:孔子小名丘,王獻之小名官奴,陶淵明小名溪狗,謝靈運小名客兒,王安石小名獾郎。女子的小名:漢武帝皇後小名阿嬌,唐壽昌公主小名蟲娘,明代女畫家馬月嬌小名元兒,等等。現代人的小名:蔡元培小名阿培,閻錫山小名萬喜子,周恩來小名大鸞,彭德懷小名真伢子,郭沫若小名文豹。
中國人為什麼避諱“四”?
避諱,從文化發生學的角度來看,與迷信有直接的關係。或者說人們對隱喻的東西還是比較在意的。詩歌說“花解語”,同樣民間也認為,“四”諧音“死”。如果“四”用在與人相關的地方,有表示“死亡”的意思;用在事物身上,就有心理暗喻表示不吉利,或沒有前途、沒有希望等。在台灣,醫院裏沒有四號樓、四號病室,沒有四路公共汽車,機動車牌照尾數沒有“94”,因為“94”與“碾死”諧音。溫州俗諺說,“在世不祝四十,死了不祭四七”。因為40諧音“死日”,所以民間有忌諱40歲做生日的習慣。
香港人對“死”字也很介意,故凡數字“四”都在忌諱之列。門牌號常常沒有“四”號,汽車牌號如果碰上“四”字頭,那怎麼也不肯要,不幸遇上已經夠倒黴的了。還有什麼“七零八六”、“五三五四”都是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的。相反“三”字很吃香。原因是香港“三”與“升”諧音,表示很吉利。
趣味鏈接:神奇的數字七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數字七也充滿神秘的色彩:光分“七色”、音分“七階”、人有“七竅”、詩謂“七絕”、佛解“七苦”、醫稱“七傷”、古琴有“七弦”;人的孕期為40周;牛羊等生靈孕期亦為7之倍數:21天出雞,28天出鴨,蠶蛻也是七日一次。佛經記載,人去世要七七四十九天才魂魄散去,一般普通的凡人,死亡後,轉生投胎之前,有一個過渡時期,叫做“中陰”或“中有”。中陰期間,中陰身每七天便會經曆一次痛苦,然後又換一個中陰身,直至有因緣投胎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