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典章規製:盛世華章顯輝煌(6)(1 / 2)

總的來說,無論是“冊封”還是“封冊”,它們構成了古代的冊封製度。冊封製度最早是殷商時期產生的。在殷墟考古中,出土的甲骨卜辭上,就有“爯再冊”的記載。《說文解字》解釋:爯,又釋為偶,是“稱”的本字。“再,並舉也。”“冊,符命也。諸侯進受於王也。”從那時起,冊封製度沿續至西周時期,又成為宮廷禮儀製度中的一項極重要的內容。

趣味鏈接:清朝冊封皇後的形式

清朝冊封皇後,有三種形式:

一是皇帝到年齡選立皇後,舉行大婚,迎娶皇後入宮,冊封為皇後。

第二種是由皇貴妃、貴妃、妃、嬪晉升而為皇後。

第三種是追封皇後。

由於地位的不同,妃嬪的冊封是不舉行大典的,而皇後的冊封大典則非常隆重。她們被冊封相同的地方是皇帝頒發給她們金冊、金印(封嬪有冊無印)。不過,在冊封妃嬪時,越級加封的情況也有,但也有因失寵降級被打入冷宮的。因此,在後宮中妃嬪們為了提高自己在皇宮的地位而在皇帝麵前相互爭寵是稀鬆平常的事情。

“使節”最初指的是什麼?

對於漢代“蘇武牧羊”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蘇武作為漢武帝派往西域的使者而被匈奴扣押了19年,這期間他受盡了苦難,最終手持使節回到漢朝。由此可知,漢代的使節與當今的作為外交官意義的使節,兩者的含義是截然不同的。那麼,古代的使節是指什麼呢?

據史料記載,古代的“使節”是一種官職的憑證。春秋戰國時期,卿大夫聘於諸侯時,國君要授其任職憑證,這種憑證就叫“使節”,又叫“符信”;秦漢兩代,使臣受命出使他國時,國君也要給予他出使憑證,這種憑證也叫“使節”、“符節”。做任職憑證的“使節”大多用銅鑄成,並根據任職地區的不同,分別鑄成不同的動物圖像。在山區任職的,授其“虎節”;在平原地區任職的授其“人節”;在湖澤地區任職的授其“龍節”。做出使憑證的“使節”一般都用竹子為柄,上麵綴些犛牛尾等裝飾品,故又稱“庭節”。與蘇武一樣,張騫出使西域時,持的就是這種“使節”。

宋代以後,由於使節是使者的隨身之物,人們就習慣用使節來代表使者。於是,使節的稱呼就一直沿用至今。

知識鏈接:史料中有關使節一詞的記載

在中國古代的史料中,最早有關“使節”一詞記載的是《周禮·地官·掌節》:“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金也,以英蕩輔之。”英蕩:指帶畫的盛器。之後,唐朝偉大的詩人杜甫也在他的《嚴中丞枉駕見過》詩中提到了使節:“川合東西瞻使節,地分南北任流萍。”宋王安石也在他的《張工部廟》詩中提到:“使節紛紛下禁中,幾人曾到此城東?”清汪懋麟《和孫屺瞻侍郎見懷原韻》詩:“吏民喧使節,湖海正秋天。”

“十惡不赦”的來曆是什麼?

在現代漢語中,“十惡不赦”是形容一個人罪大惡極、不可饒恕的意思。但該成語中的“十惡”並非實指,而是泛指重大的罪行。然而,在我國古代,該成語中的“十惡”卻是實有所指的。

古代的“十惡”指的是律法規定的十條大罪,它是在西漢的“大逆不道不敬”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北齊河清三年,尚書令、趙郡王等奏上《齊律》十二篇,“列重罪十條: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惡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義,十曰內亂。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議論贖之限。”而到了隋開皇初年,隨著佛教的興盛,封建統治者遂將佛教之中的“十惡”之名引入律法,以之代替了《齊律》中的“重罪十條”,“十惡”之罪名遂正式出現。如《隋書·刑法誌》卷二十五卷即載:“開皇元年……更定新律(指《開皇律》)……又置十惡之條,多采後齊之製,而頗有損益。一曰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曰謀叛,四曰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義,十曰內亂。犯十惡及故殺人獄成者,雖會赦猶除名。”“十惡”之罪的具體內容,《唐律疏議》中有詳細的規定。由於“十惡”之罪直接危害了封建專製製度的核心——君權、父權、神權和夫權,所以自隋代在《開皇律》中首次確立“十惡”之罪以後,曆代封建法典皆將之作為不赦之重罪,因此,民間遂有“十惡不赦”之說。

另外,“十”在語境中表示最多、全了、滿了。十惡不赦,那就是惡貫滿盈了。“十惡不赦”,常用來形容罪大惡極、不可寬恕的人。古人往往給敵人列上十大罪名,以便出師有名。

趣味鏈接:佛教用語中的“十惡”

佛教用語中的“十惡”指十種當招致地獄、餓鬼和畜生這“三惡道”苦報的惡業,故又稱“十惡業道”。至於“十惡”的具體內容,《佛說未曾有經》中說:“起罪之由,為身、口、意。身業不善:殺、盜、邪淫;口業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業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見。是為十惡,受惡罪報。今當一心懺悔。”行“十惡”而程度嚴重的,據說要受大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