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授官有哪些方式?
中國封建時期的授官方式有很多種,並且曆代的都不相同。每個朝代的授官方式都有其特色。秦始皇時期,官吏由皇帝任免,凡能辟地、勝亂和力農者,可以仕進為官。除皇帝擇能任官外,官吏之間也可以薦舉,但要負連帶責任,《史記·範雎列傳》中說:“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漢代任官主要采取察舉和征辟兩途。察舉是選拔“孝悌力田”、“賢良方正”、“直言極諫”官吏,還有一種方式是舉“孝廉”。征辟也和秦代的薦舉差不多。另外,漢武帝時,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實行賣官鬻爵,又為大商、富賈“選為官”開辟了途徑。魏晉南北朝實行九品中正的選官製度。其製始於魏文帝時吏部尚書陳群所立九品官人之法,就是在州設大中正,郡設中正,由他們按門第將本地人物評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定其高下,報朝廷錄用。凡出身上品的,可以任高官,因此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現象。吏部雖掌銓選,卻完全根據中正官評定的品第決定。隋唐以後,主要是實行科舉取士。
到了清朝,仍以科舉為選任官吏的“正途”。正科之外,有時增加特科,如“博學鴻詞科”、“經濟特科”等。凡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員叫“特簡”,由大臣互推任用的叫“會推”。功臣或殉難官員的子弟可以襲蔭得官,賢能廉潔之士也可經薦舉入仕。同時,清朝還實行捐官製度。捐官製度是為了補充一項臨時財政收入,但是使封建官僚機構惡性膨脹,成為招致清朝吏治敗壞的一大弊政。
知識鏈接:九品中正製
九品中正製始於漢代末年,在漢末軍閥混戰的衝擊之下,鄉裏組織遭到破壞,“鄉舉裏選”的傳統做法難以為繼。在此情況下,三國時的曹魏製定和推行了“九品中正製”。就是在朝官中推選有聲望的人擔任各州、郡的“中正官”,負責察訪本地示人,按其才德聲望評定九個等級,然後根據士人的品級,向吏部舉薦。吏部依據中正的報告,按品級收官。
古代的喊冤方式有哪些?
在中國封建王朝時期,冤假錯案經常發生,人們為了申冤昭雪,就采取了種種能夠引起統治者重視的方式,在此基礎上便形成了古代幾種最為典型的喊冤方式。
第一種喊冤的方式是“登聞鼓”製度。這是吏民擊鼓喊冤的一種方式,在衙門(漢代稱牙門)的左側置一大鼓,有冤者(往往是蒙冤被押犯的家屬)可以擊鼓喊冤,由官員加以記載上奏,這種製度起於漢朝。第二種方式是攔駕喊冤。一般是喊冤者手舉狀紙,跪在皇帝、大臣或者官員車駕、轎子所經過的路上,攔駕喊冤,希望能夠除惡扶善、平反昭雪。但是,由於官吏貪贓枉法者居多,因此,大多數官吏不問冤情虛實,一律先按“衝突儀仗罪”責打數十大板,對於不實者更是加重處罰。第三種方式是臨刑喊冤。一般是指被執行死刑的人在臨刑時喊冤,以求監斬官明查申冤。但這種喊冤,在君主專製社會大多不被監斬官所理會。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三種喊冤方式之外,百姓叫冤的方式還有很多,隻不過除以上三種之外的喊冤方式都隻是個別的適用,並沒有在民間普及開來,所以沒有在後世廣為流傳。
趣味鏈接:擊鼓鳴冤之製由來
相傳,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登上皇位不久,他有個侄子倚仗皇勢在街上欺負民女蘇小娥。有個身材魁梧的漢子,見到一大堆人欺負一個弱女子,看不過去,便路見不平,把皇侄的木棍打落在地。皇侄大發雷霆,遂令隨從們動武。在打鬥的過程中,一隨從持劍本想刺殺大漢的,由於大漢機敏避開,卻刺到皇侄身上,皇侄當場斃命。皇侄的家人知道後便把大漢告到官府,大漢被定處死刑。脫險的蘇小娥得知後,決定到衙門申冤昭雪但衙門戒備森嚴,怎麼辦呢?於是她想了個辦法。小娥和妹妹持一小鼓、一小鑼到衙門門前猛擊,並連聲高喊“冤枉”。後來這件事情滿京城的人都知道,就傳到了劉邦耳裏,於是他下令親自審理案件,弄清事情的真相後,案件得到了公正的判決,大漢終於洗刷了冤屈,無罪釋放。
蘇小娥擊鼓鳴冤這一舉動給劉邦一個啟示,為方便百姓告狀,他特下聖旨,命各級官署大門必須各置一鼓一鍾,並規定鍾鼓一響,官必上堂,借以顯示便民、德政。就這樣,擊鼓鳴冤之製,一直流傳了兩千餘年,直至清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