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俗語民諺:妙語奇言有淵源(1)(3 / 3)

唐玄宗到泰山,舉行了轟轟烈烈的封禪儀式。事後,按慣例,除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以外,凡隨行官員都晉升一級,並大赦天下,以示皇恩。鄭鎰本是九品小吏,由於他老丈人的作用,連升四級,驟遷五品,賜給大紅官服,一下子好不顯赫。這事被其他人看在眼裏,氣在心上,宮廷上下議論紛紛。傳到玄宗的耳朵後,皇帝馬上召張說進殿,問其原因,張說默不做聲。這時,有個叫黃幡卓的人在旁邊一語雙關地為他開脫說:“此乃泰山之力也。”此話在宮廷內外作為雙關語得以廣泛流傳。後來,人們便把祭壇旁邊的那個形似老翁的石峰取名叫“丈人峰”,因為泰山又稱“東嶽”,所以,自唐代開始,“泰山”、“嶽父”便成了妻父的專稱,“丈人”也由原來泛指老人的含義而演變為“嶽父”,沿襲至今。

趣味鏈接:泰山北鬥的來曆

人們常以“泰山”、“北鬥”來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為眾人所敬仰的人。古人把泰山尊為天下各山之首,北鬥為群星之尊。不過“泰山”、“北鬥”作為尊稱的來曆卻與一個文學家有關。唐朝時期,沿襲六朝文風,追求辭藻華麗,崇尚對句的空洞形式,而已無前人精神。後韓愈出,倡導古文運動,貢獻非凡。《新唐書·韓愈傳讚》載:“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鬥雲。”

“借光”一詞有怎樣的來曆?

“借光”這一俗語,意為打擾別人,請別人給予方便,是一種禮貌性用語。它出自《戰國策·秦策》。

戰國時期,秦國有個大臣叫甘茂,因遭奸臣陷害,準備逃往齊國。逃至秦國的邊境函穀關時,遇到了當時有名的縱橫家蘇代。蘇代問甘茂要到哪裏去,甘茂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給他講了一個“借光”的故事:有一條江邊住著許多戶人家,每天晚上,各家的姑娘們都帶著點燈的油,把油倒進一盞大燈裏,大家聚在一起在燈下做針線活。其中有一個姑娘家裏特別窮,出不起燈油,姑娘們都想趕她走。窮人家的姑娘卻對大家說:“我家確實拿不起燈油,可是,如果每天我早早地趕到這裏,大家回家時晚點走,替大家打掃屋子,安置桌凳,這樣對你們也會有好處的,你們為什麼還吝惜這照在四周牆上的一點餘光呢?如果借點光給我,我同你們一起做針線,這樣對你們也不會有任何妨礙的。”姑娘們覺得她說的話很有道理,就把她留下了。蘇代聽了甘茂的這個故事後,明白了他的意思。於是他們倆一起去了齊國,蘇代在齊王麵前竭力推薦甘茂,齊王拜甘茂為上卿。

現在,我們經常聽到“借光”一詞,就是從這個故事裏來的。

趣味鏈接:“鑿壁借光”故事出於哪本書?

鑿壁借光出自葛洪著《西京雜記》。卷二(原文):“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歎,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葛洪(284~364年),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字稚川,號抱樸子。出身江南士族,其祖在三國吳時,曆任禦史中丞、吏部尚書等要職。16歲開始讀《孝經》、《論語》、《詩》、《易》等儒家經典,尤喜“神仙導養之法”。自稱:少好方術,負步請問,不憚險遠。每以異聞,則以為喜。雖見毀笑,不以為戚。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後隱居羅浮山煉丹。其著作還有《抱樸子》、《神仙傳》等。

為什麼“三隻手”是小偷的代稱?

一般來說“三隻手”這個詞並非源於中國,而是舶來品,因為古籍中並沒有“三隻手”的記錄。雖說北宋有一個神偷綽號叫“三隻手”,但並不足以使三隻手流傳成為俗語。其來曆與古羅馬一位劇作家普勞圖斯有關。他寫過一百多部喜劇,如《一壇金子》、《孿生兄弟》等。這些作品風格幽默,情節生動,曾在羅馬舞台上風行一時。“三隻手”便出自《一壇金子》。戲中主人公尤克裏奧,是一個出了名的老吝嗇鬼。在第四幕第四場時,尤克裏奧丟失了一壇金子,他氣急敗壞地到處尋找,其中要一個奴才把手伸出給他看。他看了一隻手還要看第二隻,最後要奴才伸出第“三隻手”給他看。從此,“三隻手”便成了小偷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