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俗語民諺:妙語奇言有淵源(1)(2 / 3)

此詞最早出自唐張祉《朝野僉載》中“此子與冤家同年生”一語。初始含義指仇敵,隨著社會風情的演進,在唐詩詞、曲賦、戲曲、明清小說中,“冤家”逐步變成了對情人的稱呼,用來稱“似恨而實愛,給自己帶來苦惱而又舍不得的人”。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冤家聚頭幾時休”,此時即指有愛慕戀情的男女。宋代蔣津,曾對“冤家”一詞的含義作過精彩的解釋。他在《葦航紀談》中描述道:“作者名流多用冤家為事,初未知何等語,亦不知所雲。後閱《煙花記》有雲:冤家之說有六。情深意濃,彼此牽係,寧有死耳,不懷異心,所謂冤家者一。兩情相係,阻隔萬端,心想魂飛,寢食俱廢,所謂冤家者二。長亭短亭,臨歧分袂,黯然銷魂,悲泣良苦,所謂冤家者三。山遙水遠,魚雁無憑,夢寐相思,柔腸寸斷,所謂冤家者四。憐新棄舊,孤思負義,恨切惆悵,怨深刻骨,所謂冤家者五。一生一死,角易悲傷,抱恨成疾,迨與俱逝,所謂冤家者六。此語雖鄙俚,亦餘之樂聞耳。”這六重含義,傳達了男女之間那種又愛又恨、又疼又怨、纏綿悱惻的複雜情感。同時說明了“冤家”一語由仇敵演化至情人關係的深刻原因,一語道破愛情世界中的是是非非。不過時至今天,“冤家路窄”的仇人和充滿愛恨關係的“冤家”理念並行流傳下來了。

趣味鏈接:“不是冤家不聚頭”的典故

最早出自元·鄭廷玉《楚昭公》第二折:“你每做的來不周,結下了父兄仇,抵多少不是冤家不聚頭,今日在殺場上麵爭馳驟。”《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年代不可考,應該也是元朝作品,其中有:“這個不是冤家不聚會。好教官人得知,卻有一頭好親在這裏。”《紅樓夢》也有這樣的記錄,第二十九回中,寶玉和黛玉因執生恨,在感情上真假不分,彼此計較,因而多生誤會。賈母說:“我這老冤家是那世裏的孽障,偏生遇見了這麼兩個不省事的小冤家,沒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語說的,‘不是冤家不聚頭’。”

“吃醋”這個詞語有什麼來曆?

吃醋是妒忌的同義詞和比喻語,也是生活中的常用語。吃醋得以流傳,是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詞彙,背後一定有個不俗的故事。這不,這個故事就發生在唐朝唐太宗身上。一次,唐太宗為了犒勞大臣,要為實行一夫一妻的當朝宰相房玄齡納妾,房玄齡的妻子甚是嫉妒,絕不同意。太宗無奈,取計令房玄齡的夫人在喝毒酒和納小妾之中選擇其一。沒想到房夫人十分剛烈,寧死不退步。於是端起那杯“毒酒”一飲而盡。當房夫人含淚喝完後,才發現杯中不是毒酒,而是一杯醋。從此人們便把這一掌故玩弄,使“嫉妒”和“吃醋”融合起來,“吃醋”便成了嫉妒的比喻語。

趣味鏈接:河東獅是怎麼來的?

“河東獅吼”這個典故出自北宋時期的龍丘,今湖北武漢市新洲區。宋朝文學家蘇軾一生交遊很廣,其中有位叫陳慥。陳慥,字季常,四川眉州人。元豐三年(1080年),蘇東坡因“烏台詩案”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時,遇上陳慥,成了好友。時陳慥在龍丘有房子叫濯錦池,經常在此宴請賓客。陳慥的妻子柳氏,性情暴躁,嫉妒心很強,每當陳季常宴客,並有歌女陪酒時,就醋性大發。拿著木杖大喊大叫,不顧客人顏麵。平時陳季常很喜歡談論佛事,事後蘇東坡借用獅吼喻其悍妻的怒罵聲,寫了一首詩取笑陳慥:

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

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河東是柳氏的家鄉,暗指柳氏。“獅子吼”一語來源於佛教,意指“如來正聲”,比喻威嚴。

為什麼稱嶽父為“泰山”、“丈人”?

“丈人”原來泛指男性老人。如《論語·微子第十八》:“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

“泰山”、“嶽父”之詞主要是根據《漢書·效祀誌》“大山川有嶽山,小山川有嶽婿山”演變而來的。不過也有另一說,據《酉陽雜俎》載,唐玄宗欲泰山封禪,派張說為封禪使,前去做準備工作,以迎聖上駕到。泰山封禪,是在山頂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山下辟場以祀地,報地之績。張說奉旨前往,心懷打算,認為封禪動用黃金萬兩,大有油水可撈,事後還評功論賞,便乘機把女婿鄭鎰也拉上一齊赴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