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俗語民諺:妙語奇言有淵源(1)(1 / 3)

“閉門羹”是怎樣的一道“菜”?

我們知道,羹是一種食物。在古代特指羊肉製成的糊狀食品,後來慢慢地把素食也叫做羹。後凡是將糧食、果品和蔬菜煮成有濃汁的食品,都可以稱為羹。

那“閉門羹”是什麼樣的“羹”呢?這可不是什麼特殊種類的食品,而是古代閉門拒客的一個故事中流傳下來的風流掌故。

唐朝馮贄的《雲仙雜記》一書記載,相傳宣城有名妓叫史鳳,傾國傾城,又精通琴、棋、書、畫,全國年輕的男子,都想見上一麵。史鳳很高傲,善詩文屬對,所以見她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來的客人要獻上一首詩,她看中詩文後,才願意與客人一見。如果客人獻上的詩文不被看中,或地位、金錢等都不被看中,她就叫家裏人在門口以一碗羹相待,婉言拒絕會客。如此,來訪的客人們見了羹,也就心領神會,隻能離開了。

後來人們便把這羹,稱為史鳳的“閉門羹”。這個故事傳到民間,人們便把“閉門羹”作為拒絕的代名詞,不過隻取“閉門”之意而已。

趣味鏈接:《雲仙雜記》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古籍《雲仙雜記》,也稱《雲仙散記》,由唐代的馮贄編撰,是一部記錄異聞的古小說集,或稱一本荒誕不經的史籍。古時流傳很廣。它工於造詞,文人騷客多引為典故。比如其中有條關於墨名的典故:

卷一“黑鬆使者”雲:“唐玄宗禦案墨曰:龍香劑,一日見墨上有小道士,如蠅而行,上叱之,即呼萬歲,曰:臣,墨之精,黑鬆使者也,凡世人有文者,其墨上皆有龍賓十二。上神之,乃以墨分賜掌文官。”所謂“龍賓”,按傳統的說法,就是墨神。這則記載同時衍生出一些其他墨名,如“龍香劑”、“墨精”、“黑鬆使者”、“龍賓”、“龍賓十二”等,曆史也是相當久遠,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

你知道“一問三不知”的來曆嗎?

“一問三不知”的典故出自《左傳》。相傳公元前468年,晉國的苟瑤率大軍攻打鄭國,齊國害怕晉國擊敗鄭國會變得更加強大,從而對自己霸業造成威脅,便派名將陳成子帶兵援鄭。一日,一名叫苟寅的部將報告陳成子:“有一個從晉軍來的人說,晉軍打算出動1000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要全部消滅我軍。”陳成子深知兵法,自知兩軍陣前言辭的重要,聽了便嚴肅地說:“出發前國君有令,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晉軍就是出動1000輛戰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剛才的話壯敵人威風,滅自己誌氣,回國後我要報告國君。”苟寅自知失言,於是感慨地說:“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他的意思是說,聰明人謀劃一件事情,對其開始、發展、結果三方麵都要考慮到,然後才表述出來。而他對這三方麵都沒有詳細思考就向上急忙報告,怎麼能懂用兵之道呢?

這便是“一問三不知”的來源!

趣味鏈接:什麼是“名堂”?

明堂是上古時候帝王會見諸侯、接見長者的地方。後世的帝王為了標榜自己,也想造出一座明堂出來。

話說漢武帝在一次巡狩泰山的時候,發現了一處古代明堂的遺址,一時雄心大發,便想在這片遺址上造一座新明堂。可是,文武百官從來沒有見過明堂是什麼樣子,後來便不了了之。唐朝時,由於國勢強大、經濟繁榮,重建“明堂”的事又提了出來。武則天讓大臣各自上書獻策,談談明堂到底是什麼樣的。不多久,有人寫了《黃帝明堂經》三卷獻給武則天,上繪有巍峨的正殿,四麵清水環繞,空中有響履木鋪成的甬道通到岸上,非常繁華。武則天看後很高興,準備照此動工。大臣劉允淪認為修造子虛烏有的明堂勞民傷財,於國無利,就寫了一篇《明堂賦》,諷喻武後。並譏諷那人不知怎麼搞的“明堂經”,明堂經裏也不知弄的什麼“明堂”,純粹胡說八道。武則天看了深為讚許,就沒照著所謂的“明堂經”去造“明堂”了。這事流傳開後,人們就將稀奇古怪、別出心裁的東西稱作“搞什麼名堂”。由於“明”和“名”的讀音相同,而“名堂”又能表示“有名的明堂”這樣的意思,所以“明堂”慢慢地寫成了“名堂”。搞名堂也就成了故弄玄虛的代名詞。

“冤家”一詞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冤家具有多重的含義,一般泛指情人和仇人。人們常說“不是冤家不聚頭”,暗指的意義可就更多了。那麼它最早出自哪兒呢?古人又有怎樣的演化詮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