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皆留名(3)(1 / 3)

“龍套”是什麼行業?

龍套指傳統戲曲中扮演兵卒、夫役等群眾角色的統稱,也叫文堂。由於他們都穿著各色的龍套衣而得名。

龍套通常以整體出現,一般以四人為一堂。在舞台上用幾堂起烘托聲勢的作用。根據各劇不同的需要,龍套有各種不同的排場以及隊形變化(如二龍出水、挖門、站門等),並有時伴隨各種隊形變化齊唱各種曲牌。當主帥升帳或在某種特定場景中時,龍套還須大聲喝喊堂威(如喝喊“有!”、“啊!”、“噢……”等)。

在雙方交戰時,隻搖旗呐喊,手中常拿著門槍旗、飛虎旗、紅門旗,或風旗、火旗、水旗、雲牌等,因此,又把龍套叫做“打旗的”。在舞台上,龍套總是跟著主帥跑動,而且台上各種隊形、各種舞台部位的變換,甚至舞台氣氛,都要靠龍套“跑”出來,因此被人生動地稱為“跑龍套”。

趣味鏈接:紀曉嵐妙聯戲說“跑龍套”

傳說清代著名才子紀曉嵐,曾為京師一戲館寫了一副長聯。

上聯雲:堯舜生,湯武淨,五霸七雄醜腳耳;漢祖唐宗,也算一時名角,其餘拜將封侯,不過掮旗打傘跑龍套。

下聯雲:四書白,五經引,諸子百家雜曲也;杜甫李白,能唱幾句亂彈,此外咬文嚼字,都是求錢乞食耍猴兒。

這副長聯評論古今人物,引經據典,很是有趣。那時他就把在戲台上搖旗呐喊的人稱作“跑龍套”了。

乞丐有哪些行乞手段?

乞丐從來不顯著於曆史和社會,但是曆史和社會中經常有他們的身影。國家混亂時,他們的隊伍更加廣大,甚至成為一個行業。行乞有行乞的行情和技巧。反而言之,他們利用人性的弱點來促使人們的施舍,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麵就是一些行乞中慣用的手段。

戴孝行乞。中國是一個講求“孝道”的國度,乞丐們以父母喪亡,無錢收殮來騙取人們的同情心是頗具殺傷力的。過路人如有所感就會掏錢包了。業內稱這種行為為“喪亡黨”。對父亡叫做“失上”,母亡叫做“失下”,無力收葬叫“等水頭”,鬼把戲被人識破就是“走潮”,逃跑就叫“退潮”。

哭訴行乞。指在路邊向行人哭訴自己的悲慘遭遇,求得憐憫與施舍的行乞方式。業內把遭遇寫在地上的叫“告地藏”,把哭叫做“雙口犬”,把詐稱投親不遇叫做“脫軸頭”,把裝病趴臥在地上抽泣的叫“老磨苦”,小孩子隨大人在一旁號哭叫“小磨苦”。

作揖行乞。就是不斷地向來人作揖的行乞方式,業內稱為“丟圈子”,這類乞丐叫做“丟圈黨”。這些叫花子往往跟在行人後麵窮追不舍,不斷作揖,惹人生厭。他們卻自鳴得意,把過路老人叫做“吧老”,老女人叫“雌吧老”,少婦叫“洋毛”,小孩叫“狗子”。

手本行乞。這種行乞方式指的是手持“相板”行乞。他們給自己上門行乞的行為起了一個雅致的名字——拜客,業內稱這種行乞方式為“古相”。有的乞丐識幾個字,就謊稱是落魄的文人雅士,被稱為“文相夫”;以字謎行乞的叫“扯讖經”;死乞白賴地行乞叫“掙把子”;謊稱保鏢,叫做“武相夫”。

托神行乞。行乞方式是以祝主人家得神靈保佑而獲施舍。他們往往向住戶送紙人以換取施舍,這叫“送子”。送的時候要是一個人去叫“冷送”,許多乞丐一起敲鑼打鼓送去叫“響送”,送去的紙人叫做“天賜”。他們把自己的行乞過程叫“挑黃”,把住戶叫做“樁子”,而把其中的施舍者稱為“樁頭”。

送字行乞,即別出生麵把一些吉祥字或對聯送給住戶,以此換取施舍。送字的叫“飄葉子”,送對聯的叫“飄龍門”,若是春聯就叫“飄宜青”。要是送字給不識字的人叫做“對石牛”,送字給識字的人就叫“同派”。有的時候字沒有被接受,這種情況叫做“打退鼓”。

書寫情節行乞。此類方法指在一片紙上或地上(多見於現代行乞)寫下令人同情的情節讓路人看,以此獲得施舍的行乞手法。這類乞丐把寫有悲涼情節的紙或布叫做“皇榜”,他們自稱是“磨街黨”,把拿在手裏的情節帖子叫做“提搖牌”,把帖子送給路人看叫做“投帖子”。有時乞丐怕寫得不夠明白,還向人們解釋,叫做“背神咒”。帖子上麵的緣由叫做“家乘”。有的將情節書寫於牆壁之上,叫做“塗粉子”。匍匐於地上的乞丐自稱“磨街石”。

趣味鏈接:乞丐辨黃庭堅書法

《閱微草堂筆記·卷七》記載:竹吟與朱青雷到長椿寺遊玩,在賣畫的地方,看見一副榜書寫著:“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落款是“山穀道人”。兩人正打算辨別這幅字的真偽,一個乞丐在旁斜著眼看到,微笑著說:“黃魯直(黃庭堅,自魯直,號山穀道人)竟然寫楊誠齋(楊萬裏,號誠齋)的詩真是奇聞。”一甩手徑直走了。朱青雷驚訝地說:“能說出這樣的話,怎麼落得要飯呢?”竹吟長長地歎息說:“能說出這樣的話,又怎麼不落得個要飯呢!”對此紀曉嵐評曰:“餘謂此竹吟憤激之談,所謂名士習氣也。聰明穎雋之士,或恃才兀傲,久而悖謬乖張,使人不敢向邇者,其勢可以乞食。或有文無德,久而穢跡惡聲,使人屑齒錄者,其勢亦可以乞食。是豈可賦感士不遇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