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兩晉時期人,字稚川,自號抱樸子,著有《肘後方》,書中最早記載一些傳染病如天花、恙蟲病症侯及診治。“天行發斑瘡”是全世界最早有關天花的記載。
孫思邈,唐朝人,著有《千金方》一書,據考證活了102歲,人們把他當做“神仙”,尊稱為“藥王”。
錢乙,北宋人,我國醫學史上第一個著名兒科專家。他撰寫的《小兒藥證直訣》,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它第一次係統地總結了對小兒的辨證施治法,使兒科自此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後人視之為兒科的經典著作,把錢乙尊稱為“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
朱震亨,元代著名的醫學家。他倡導“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理論,被後人稱為“滋陰派”的創始人。
李時珍,明朝人。他寫的《本草綱目》在我國醫學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葉天士,名桂,號香岩,又號上律老人,清代著名的醫學家。
趣味鏈接:中國古代的女大夫
漢代的義姁,是我國史書記載的第一位女醫生,她懸壺濟世,深受群眾愛戴。
晉代的鮑姑,是名醫葛洪之妻,相傳“艾灸”就是由她首創的。
唐代的胡愔,對養生長壽有很獨特的見解。
明代的談允賢,也是一代名醫,在晚年著有《女醫雜言》一書。
清末的曾毅,對治病有許多獨特的體驗與經驗,著有《古歡室叢書》。
“浪子”為什麼是遊蕩子弟的簡稱?
民間有句俗語叫“浪子回頭金不換”,說的是那些不務正業的人能夠悔改,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其中的“浪子”指的就是那些不務正業的子弟,那你知道人們為什麼會把整天無所事事四處遊蕩的人稱為“浪子”嗎?這就與北宋的一位官員李邦彥有關了。
李邦彥年輕的時候可以說是一位十分傑出的才子,他才華出眾,風流倜儻,寫得一手好文章,而且性情豪爽,在民間更是結交了不少好友,所以好多人都非常喜歡他。由於他生長在民間,所以十分熟悉民間的那些凡俗之事,自然在待人接物方麵也做得非常出色,從未給人留下話柄。另外,他還喜歡唱曲兒逗樂兒,把街頭巷尾流傳的俗語編成詞曲,供大家共同消遣。似乎民間的一切樂事都少不了他的份兒,所以他就自稱為“李浪子”。但就是這位在民間受到無數人追捧的風流才子到了官場之後,卻也學會並隻知阿諛順從、巴結諂媚,把老百姓的疾苦全都拋在了腦後,沒有為百姓辦點實事。因而京城裏的人都把他稱為“浪子宰相”。
就這樣,後來的人們就把那些不務正業的遊蕩子弟稱為“浪子”。
趣味鏈接:“浪子回頭金不換”的來曆
明朝的時候,有一個財主生了一個兒子叫天寶。財主對他疼愛有加,但天寶長大後揮金如土,整日地遊手好閑,不務正業。於是財主請了好多個先生教他明白事理,在先生的教導下,天寶收斂了很多,也漸漸變得知書達禮了。後來財主病逝,天寶的學業也就停滯了,漸漸地他的本性又暴露出來。
天寶又與昔日的狐朋狗友混在一起,兩年的時間就把家產敗光了。此時他才醒悟過來,並決心重新振作起來。一天夜裏,他借書回來,因天寒地凍路又滑,便摔倒在路旁。由於渾身無力,沒有再爬起來,後來被路過的王員外看到並救起。
醒後,天寶向王員外說了自己的遭遇,王員外十分同情他,並讓他在家中教小姐讀書。天寶求之不得,便在王員外家勤勤懇懇地工作起來。但時間長了,天寶的惡習又有所顯現,對王小姐有些想入非非。王員外知道後大怒,但怕此事對女兒有所影響,便想出一計,他讓天寶替他送信給自己的表兄。天寶到了指定地點後,並沒有找到收信人,而且二十兩盤纏也要花盡。他想看看信中有沒有記著很重要的事情,於是打開信,看後他羞愧不已。原來,信中根本就沒有表兄一說,信中內容為:“當年路旁一凍丐,今日竟敢戲蠟梅;一孔橋邊無表兄,花盡銀錢不用回!”看完信後,天寶本想投河自盡,但他轉念一想:王員外不但救了自己的命,還保住了自己的名聲,自己更應該知道報恩才對,應歸還盤纏當麵請罪才行。於是,天寶振作精神,白天賺錢,晚上挑燈夜讀。幾年下來,他不但攢夠了二十兩銀子,而且變成了一個博學的才子,並且在應試中中了舉人。
此時的天寶以全新的麵貌來到王員外家,真誠地向員外請罪。王員外看到天寶已經改過自新,便寬恕了天寶之前的過錯,並又送給天寶四句詩:“三年表兄未找成,恩人堂前還白銀;浪子回頭金不換,衣錦還鄉做賢人。”最後王員外把蠟梅許配給了天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