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皆留名(2)(2 / 3)

你了解幫會嗎?

20世紀80年代風靡一時的電視劇《上海灘》讓更多的人看到了幫會勢力的強大,也可從中看出幫會勢力對當時社會的影響力。那麼你對幫會的曆史有所了解嗎?

幫會問題可謂舊中國最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但我們最為熟悉的上海地區並非是幫會的發源地,上海的幫會是在鴉片戰爭以後,由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地的移民帶過來的。其實幫會在入駐上海之前,就已經走過了很漫長的路程。

中國幫會主要的兩大派係是“青幫”和“洪門”,大約創建於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間,但其具體創建年代、創始人、早期曆史和製度均已不好考證。在清朝,幫會遭到嚴厲的禁止(很可能是幫會的勢力過於強大,從而威脅到了朝廷的統治)。但是就在這種情況下,幫會依然存在,而沒有被“鏟除”掉。其成員多為下層貧民,文化水平都極其有限,所以關於曆代幫會的幫規和曆史都沒有以文字的形式流傳下來,都是口耳相傳於後代的,這樣後世的人就不免會遺忘以前的曆史,我們對曾經的曆史理解也會產生一定的難度。同時,早期創辦幫會的創始者為了保守秘密,也會使用大量隱語暗號,時日一久,這種暗語便不為我們所理解了。

我們現在對幫會研究所依據的資料,都是一些幫會內部的傳說和清朝官方檔案中的資料。但幫會傳說都是充滿了神話色彩,不能夠完全相信;而官方檔案又不齊全,所以至今我們也難以一覽幫會全貌。

趣味鏈接:青幫傳奇人物杜月笙

民國上海三大亨中,素有“黃金榮貪財,張嘯林善打,杜月笙會做人”的說法。杜月笙1888年8月22日,出生於上海川沙(今屬上海市浦東新區)高橋南杜家宅。14歲時,到上海十六鋪鴻元盛水果行當學徒,其後拜入青幫陳世昌門下,並得到黑社會頭麵人物黃金榮的賞識,成為其親信。他不僅善擴產業,通吃政經各界,還廣交名流。如大學者章太炎、名士楊度、名律師秦聯奎都是他的座上常客。

為什麼把夥計稱為“店小二”?

古時候,人們常把飯店、旅店和酒店裏的“跑堂兒”和幹些雜活的夥計統稱為“店小二”、“小二”。舊時,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老百姓一般是沒有正式名字的,僅有個小名稱謂,隻有上了學才有機會取個學名,一旦做了官,才有個正式官名。但很多平民百姓既不能上學,更別說做官了。

小名,有父母取的,也有為了方便,社會上按照他們的名字用行輩或者父母的年齡合算一個數目作為稱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曾祖父叫“五四”,他的二哥叫“重六”,三哥叫“重七”,輪到他排序就叫做“重八”。古代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其界限往往是涇渭分明。做官的“乘肥馬,衣輕裘”,左呼後擁;平民百姓隻能做雜役,簡便稱呼。在酒店或旅店當服務員做夥計的,顯然都是普通百姓。因此,人們也要給他們取一個數目符號來稱呼。當家的老板是理所當然的“店老大”,這些從事服務工作的夥計、堂倌雜役人員也就隨之被人們稱作“店小二”了。

趣味鏈接:“秘書”的來曆

“秘書”這個詞剛開始並不是現代社會中的意思。

“秘書”一詞最早出現於漢代。在古代是指皇家秘密的藏書。如《晉書·荀勖傳》:“及得汲郡塚中古文竹書,詔勖撰之,以為中經,列在‘秘書’。”至東漢後期,“秘書”不僅指物,也指機構和人員。東漢恒帝開始設秘書監,相當於國家的圖書館館長。管理這些“書”的長官就是漢初已設置的“長史”,以及後來的“中書侍郎”、“翰林學士”等官員。幕僚中的“記寶”、地方官府的“主簿”,其實就是當代社會中秘書的前身,隻是名字不同罷了。至辛亥革命後,我國的秘書工作才真正名實相符。

你了解中國古代“私塾”的起源嗎?

古人稱私塾為學塾、教館、書房、書屋、鄉塾、家塾等,清末學部把私塾分為義塾、族塾、家塾和自設館。即有由先生、塾師自己創辦的學堂,地主、商人、官員設立的家塾,捐款興辦的義塾這幾種形式。一般以儒教經籍講學為中心,是禮教、私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私塾在我國曆史悠久,產生於春秋時期。春秋時講學並非由孔子開始,但是孔子影響最大。一般都認為孔子在家鄉曲阜開辦的私學即是私塾,而孔子是第一個有名的大塾師。

趣味鏈接:“老先生”趣話

“老先生”這一稱呼,古時是對有學問的上年紀人的一種尊稱,可也不全是如此。如官場中的使用,最早見於《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時賈生年二十餘,最為少。每詔令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