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也指官場中的稱呼,如三司見督撫稱老先生,見巡撫稱先生大人。對翰林院的學士、官員,也稱為老先生。因為翰林院中的學士都有學問,在世人眼中,他們都是些老學究,故而稱其為“老先生”。清朝“老先生”一詞的使用範圍更大了些,做相國或兩司撫台的官員也被統稱為“老先生”(或許是年紀都較大的緣故)。
私塾有怎樣的教學理念和原則?
私塾是學者(如孔夫子)講學發展而成的,隨著時代發展,儒學成為國學、顯學,孔夫子成為私塾理念的締造者,以此為標杆。既不脫離儒學宗旨,也具時代特征,隨著儒學發展而發展!
塾師一般為一人,大的村塾則不定。學生入塾後皆由塾師個別教授。私塾的學生多6歲啟蒙。學生入學不必經過入學考試,一般隻需征得先生同意,並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聖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個頭或作一個揖後,即可取得入學的資格。
私塾規模一般不大,收學生多者二十餘人,少者數人。私塾對學生的入學年齡、學習內容及教學水平等,均無統一的要求和規定。
年幼兒童先識“方塊字”(書寫在一寸多見方紙上的楷書字),識至千字左右後,教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亦有直接教讀“四書”的。教法大多為先教學生熟讀背誦,然後在適當的時候由教師逐句講解。學童粗解字義後,則教作對聯,為作詩做準備。“四書”讀完後,即讀“五經”,兼讀古文,如《東萊博議》、《古文觀止》等,並開始學習作文。由於實行科舉取士,學塾也重視官方文體八股文的習作,為科舉考試作準備。私塾學規極嚴,定有嚴厲罰則,犯規者被體罰也是平常事。
趣味鏈接:諸葛亮的《誡子書》
《誡子書》是諸葛亮54歲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全文如下:“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本“書”是後世曆代學子修身立誌的名篇,可以看做諸葛亮一生智慧理性,生活習慣的哲理性總結。
“茶博士”有怎樣的來曆?
茶在我國可源遠流長了,茶道也有很多講究。茶博士就是茶藝學的實踐者。茶藝表演分為嗅茶、溫壺、裝茶、潤茶、衝泡、澆壺、溫杯、運壺、倒茶、敬茶、品茶等程序。
古人稱陸羽為茶博士,因為陸羽有《茶經》一書傳世,被唐德宗皇帝當麵尊稱為“茶博士”。後來對賣茶的夥計就稱為茶博士。宋代的茶坊大多實行雇工製,人們將那些茶肆主招雇來的熟悉烹茶技藝的人尊稱為“茶博士”。有人詼諧地按照技能的高低將茶館裏的夥計分為“茶博士”和“茶學士”:茶博士的胳膊能擱一摞蓋碗,他手提銅壺開水,對準茶碗連衝三次,滴水不漏,稱作“鳳凰三點頭”。那隻有“一點頭”的茶博士似乎隻能屈居“茶學士”了。明朝黃省曾《吳風錄》上說:至今稱呼椎油作麵傭夫皆為博士。
中國古代給皇帝備谘詢的文官是“博士”,兼掌教育和學術。“茶博士”是套用這一職銜稱呼茶樓、茶館內沏茶跑堂的堂倌。“茶博士”一詞始於唐代《封氏聞見錄》:“茶罷,命奴子取錢三十文酬茶博士。”茶博士不但技藝高超,還有許多絕活;加上他們接觸社會各階層,見聞廣博,知識麵廣。茶客每每譽之為“茶博士”。中國古典小說如《水滸傳》、《三言兩拍》中有很多關於“茶博士”的描寫。我國高等院校農林係科中,有專攻茶葉栽培並取得博士學位的,這是現代意義上的茶博士。
趣味鏈接:茶道的法則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鑒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肴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