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到了明朝,著名書畫家唐寅填了一首《七十詞》,感慨自己已活過了“古稀”:“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為奇。前二年幼小,後十年衰老,中間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裏過了,算來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盡多少奔波煩惱。”唐寅雖活過古稀,仍慨歎時光短暫、人生易老。
一唱一和之間,七十就成為“古稀之年”的命名了。
趣味鏈接:“結發夫妻”的稱呼起源
古代人對頭發有許多神秘的感情,作為身體的一部分,是家族、血脈、永恒等的象征。如用束發表示成年;“結發”表示成婚,永不分離。這裏結發指新夫妻在洞房花燭之夜時:“交絲結龍鳳,鏤彩結雲霞,一寸同心縷,百年長命花。”意思是:兩個新人就床而坐,男左女右,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綹頭發,然後再把這兩綹長發相互綰結纏繞起來,以誓結發同心、愛情永恒,生死相依,永不分離。
古往今來,關於“結發夫妻”,還有一則美麗的傳說,說明了夫妻之間的相濡以沫、同進榮辱的感情和美好憧憬。相傳,有一位皇帝第二天要登基了,但是卻徹夜無法入睡。
原因是他的胡子太短了,而古代人們是會用胡子的長短作為衡量知識豐富與否的標準的,他對自己的樣貌很不自信。這時身邊的娘娘十分聰明,她剪下自己的頭發,仔細地接在皇帝的胡須上。僅僅一夜工夫,皇帝的短胡子就成了長胡子。次日皇帝登基時,手捋胡須,接受群臣朝拜。臣子驚歎皇帝一夜之間,胡須過臍,真乃“真龍天子”!
這則故事也就成為了“結(接)發夫妻”的源頭。
北方為何把發生爭吵叫做“抬杠”?
人們知道拌嘴、爭吵在北方也叫抬杠,可知道“抬杠”是怎麼來的人卻不多,它由東北的“抬杠會”演化而來。
我國北方,過去有一種習俗,由滿族傳入中原,那就是所謂的“抬杠會”。即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這天,一些身強力壯的人抬著轎子,一個伶牙俐齒的小醜坐在裏麵。他們抬著轎子在人群裏穿梭,圍觀的人則和那個小醜隨機式地比賽鬥嘴,甚至用自認花哨的話來對罵。對於青年人而言,他們就是抬著杠杆跟人拌嘴罵架。
這種抬杠會,進一步演化,就成了中國人現代“抬杠”的起源。
趣味鏈接:“小巫見大巫”有什麼來曆
三國時,有兩個同鄉好友,一個是在魏國做官的陳琳;一個是在東吳做孫權謀士的張紘。兩人都很有文學才華,雖然各事其主,但相互仰慕,經常有書信來往。
有一次張紘為栩榴枕作了篇賦。千裏之外的陳琳見到這篇賦後,讚賞不已。還在一次客宴上誇耀地說:“這篇文章寫得多麼脫俗清新呀!你們知道嗎,這是我的同鄉張紘寫的呀……”過了不久,張紘也看到了陳琳寫的《武庫賦》和《應機論》,也不由得叫好,並馬上寫了一封信給陳琳。信上對陳琳文辭清新、見解獨到的文章大加讚賞,並表示要好好地向他學習。
陳琳見信後極為感慨,在複信時謙虛地說:“我生活在北方,消息閉塞,與天下的文人學士交往很少,沒見過大世麵。況且這裏能寫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我在這兒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過分的稱讚,並不是我的才學真有那麼好,是你太誇獎我了。我和你及張昭兩人相比,差距實在太大了,就好像小巫遇見大巫,沒法施展巫術了。”
“信口雌黃”最初說的是誰?
我們常說生活中,有人愛信口雌黃;或者某社會評論員、文學評論家可不能信口雌黃。這裏“信口雌黃”是個成語,比喻不顧事實,隨口亂說。雌黃是一種黃色的礦物,可做顏料,現在叫雞冠石。古時用黃紙書寫時,錯了就用雌黃塗抹改寫。
信口雌黃有個來曆,最初指的是魏晉時期的王衍。
王衍(256~311年),字夷甫,琅琊臨沂人,西晉大臣,清談名士。喜歡老莊之學,擔任元城縣令時很少辦公事,而是約人討論玄理。手裏拿著鹿尾拂塵,侃侃而談。遇到有前後矛盾的地方,便隨口更改,於是人們說他是“口中雌黃”。
趣味鏈接:信口開河
成語“信口開河”最早出自元曲之中,本作“信口開合”。
元人尚仲賢著有雜劇《氣英布》,劇情大意是:漢楚相爭時期,劉邦與項羽激戰於靈壁,劉邦敗北,屯軍滎陽,項羽授英布為“當陽君”,率精兵40萬駐九江。劉邦的“典謁官”隨何,自幼與英布有交情,劉邦便派他去勸說英布降漢。英布猶豫後最終投降了劉邦,來到漢營。初自以為一定會被重用,不料劉邦卻故意不接待他,對他很冷淡。待他傲氣有所平息後,劉邦才設宴款待,封他為“龍江侯”。後派他帶兵反攻項羽,大獲勝利。劇中寫隨何奉劉邦之命,來到英布營中時,英布已料到隨何的來意,唱道:喒(咱)道你這三對麵先生來瞰(看)我,哪裏是八拜交仁兄來訪我,多應是兩賴子隨何來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