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何雲:我好意來訪你,下甚麼說辭,要這等提防我哪?
英布接唱:你怕不待死撞活,功折過,一謎裏信口開合!
為什麼稱作生意為“下海”?
“下海”最初意思是指出海。元代張之翰《再到上海》詩:“下海人回蕃貨賤,巡監軍集哨船多。”其中下海就是出海的意思。
關於“下海”還有一個小故事,出自戲曲《洛陽橋》。說的是清朝有一個姓蔡的狀元,要為家鄉建一座橋。但在建橋過程中,橋墩總是打不下去,當地百姓傳言是“海龍王不同意,所以卡殼”。為了能夠順利修橋,蔡狀元貼出了一則布告,聲稱要找能下得海去與龍王麵洽架橋事宜的人。幾天後,兩個衙役在酒館裏聽說有一個名叫“夏德海”的醉漢,便謊稱找到了“下得海”的人,投入了大江!
後來“下海”就指去從事有一定風險的事。在老舍的《四世同堂》裏有:“論唱,論做,論扮相,她都有下海的資格。可是,她寧願意做拿黑杵的票友,而不敢去搭班兒。”說的是非職業演員走向職業演員為“下海”。後來隨著商業的發展,就泛指放棄原來的工作而經營商業,成為做生意的意思啦。
趣味鏈接:什麼是“磨磚不能成鏡”?
馬祖道一禪師年輕時修習坐禪。一天,南嶽般若寺的住持懷讓禪師弄了塊磚頭在他庵外磨了起來。連磨了很多天,聲音非常刺耳,馬祖才開了庵門問:“你做什麼?”懷讓禪師說:“磨做鏡。”馬祖說:“磨磚豈能成鏡?”懷祖便道:“磨磚不能成鏡,坐禪豈能成佛?”懷祖又說:“你若是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禪,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意思是:“坐禪的目的是為成佛,那麼禪並不限於坐臥的形式。因為佛法無所不在,沒有固定的形象。在絕對的禪宗大法上,不應該有取舍的執著。所以,僅靠坐禪不可能悟道成佛。”馬祖後來投在了懷讓禪師的門下,終成禪宗的一代宗師。
我們平日聽到的“黃粱夢”到底是什麼夢?
黃粱夢出自唐朝沈既濟《枕中記》中所載故事。
故事大意是:唐開元七年(719年),有個叫盧生的秀才,經年鬱鬱不得誌,這一次,又上京趕考。一天,途中經過邯鄲,在客店裏遇見了一個道士呂翁(後劇作家湯顯祖創作《邯鄲記》,將呂翁改為八仙中的呂洞賓),盧生對他自歎貧困,道士呂翁便拿出一個枕頭讓他枕上,說可以讓他變得舒服。盧生倚枕而臥,一入夢鄉便回到了家鄉,幾個月後,娶了清河既富有又美麗的“崔氏女”為妻,生活極為幸福。後又中了進士,“累官舍人,遷節度使,大破戎虜,為相十餘年”。當了十多年宰相。他的五個孩子也高官厚祿,聯姻的都是當世的豪門望族。一生享盡榮華富貴,80歲時年老而死。斷氣時,盧生一驚而醒,左右一看,一切如故,呂翁還坐在旁邊,而店主人蒸的黃粱飯(小米飯)還沒熟。
原來“黃粱夢”就是一場關於榮華富貴的夢。現在多比喻虛幻不實的事,或者欲望的破滅就像一場夢。
趣味鏈接:《枕中記》和“黃粱夢”
《枕中記》所記之夢,既被後人稱為“黃粱一夢”,又被稱作“邯鄲一夢”。自《枕中記》問世後,這個夢一再被人續寫改編。唐代有《南柯記》,宋代有《南柯太守》,元代有馬致遠的雜劇《黃粱夢》,明代有湯顯祖《臨川四夢》中的《邯鄲記》,清代蒲鬆齡的名著《聊齋誌異》中的《續黃粱夢》,則以欷歔的筆觸寫了一個與盧生夢相反的故事。黃粱一夢對千古名著《紅樓夢》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金代詩人元好問寫了一首《題盧生廟》的詩:“死去生來不一身,定知誰妄複誰真。邯鄲今日題詩者,猶是黃粱夢裏人。”於是“盧生一枕黃粱夢”今日猶為人所傳!
“說曹操,曹操到”難道真的是說曹操跑得快嗎?
“說曹操,曹操到”的典故最初與曹操有關,但可不是指曹操速度很快,而是指他動作迅速,救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