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俗語民諺:妙語奇言有淵源(3)(1 / 3)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打敗董卓後,不久又出兵討伐山東黃巾軍。威名日重,被朝廷加封為鎮東將軍。原董卓部下李傕與郭汜占領長安後劫持了漢獻帝。不久發生內訌,在他們火拚時漢獻帝曾一度脫離險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一處後繼續追拿漢獻帝。這時有人獻計推薦曹操,說他平剿青州黃巾軍有功,可以救駕。然而信使還未出發時,李、郭聯軍已殺到,眼看走投無路之際,這時候夏侯惇奉曹操之命率軍前來保駕。後將李郭聯軍擊潰,曹操被加封官爵。故“說曹操,曹操到”一說被流傳開來。

趣味鏈接:“汗血寶馬”

三國時諺雲: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這赤兔馬據稱是一匹汗血寶馬。《史記》中記載,張騫出使西域,歸來時說:“西域多善馬,馬汗血。”故稱為“汗血寶馬”。汗血馬的原產地在土庫曼斯坦。“汗血寶馬”,本名阿哈爾捷金馬,此馬產於土庫曼斯坦科佩特山脈和卡拉庫姆沙漠間的阿哈爾綠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馬種之一。阿哈爾捷金馬頭細頸高,四肢修長,皮薄毛細,步伐輕盈,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強。目前,汗血寶馬的最快速度紀錄為84天跑完4300公裏。賽馬競賽中,德、俄、英等國的名馬大都有阿哈爾捷金馬的血統。

為什麼要說“半路殺出個程咬金”?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意思是發生了原本沒有預料到的事情。

程咬金是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後投瓦崗軍。失敗後追隨李世民,拜為將軍,功勞赫赫。因手執板斧,勇猛異人,常半路殺出,故有“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之說。

程咬金,原名咬金,後更名知節,字義貞,是隋末唐初時人。因小說《隋唐演義》,而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小說人物。他在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十九。

小說中他是一員福將,用一對板斧為武器,武藝隻學了“三”式。打仗時,遇到一般的對手,三板斧就能拿下,遇到較強的對手,耍完幾道板斧,仍無法取勝,便拍馬逃去。現在也有“程咬金三板斧”的諺語,便出自這曆史小說人物故事。

趣味鏈接:《隋唐演義》

《隋唐演義》是清代長篇白話曆史演義小說,共20卷100回,是一部兼有英雄傳奇和曆史演義雙重性質的小說。書中記錄了“十八傑”、“四猛”、“三怪”(十八傑還有排名)和瓦崗寨聚義、李世民領兵等故事。故事以隋朝末年農民起義為背景,通過鮮明的人物形象講述了隋朝覆滅與大唐建立的一段曆史演義。宋代以來,關於隋末群雄割據,“十八路煙塵”造反的種種傳說和故事,一直在民間廣泛流傳,如明代所著的《隋唐誌傳》、《隋煬帝豔史》和《隋史遺文》等。清人褚人獲以時代為背景著作了此書。

俗語“一不做,二不休”源自哪個典故?

唐代張光晟臨死前言稱:“傳語後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後來就演化成“一不做,二不休”。意思是不做則已,做了就索性做到底。

故事是這樣的,據唐·趙元一《奉天錄》所載:公元755年,唐朝的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叛亂。一次交戰中,朝廷大將王思禮坐騎被亂箭射中倒斃。一個名叫張光晟的騎兵把馬讓給他,才讓他脫了險。

叛亂平定後,王思禮升官,為報張光晟的救命之恩,和張結為兄弟,並一再向朝廷保舉,從而使張的官越做越大。783年,一支軍隊在京師長安嘩變。德宗帝倉皇逃到奉天,叛兵推立太尉朱酢為帝。張光晟以為唐朝氣數已盡,便依附了朱酢,做了他手下的節度使。朱酢自稱大秦皇帝,領兵進逼奉天,張光晟當了副將。不料出師不利,圍城一個多月未能攻克,而各處來援救德宗的軍隊日漸接近奉天。朱酢、張光晟隻好退回長安。第二年,朱酢又改國號為漢,自稱漢元天皇,封張光晟為宰相。這時,唐軍將領李晟等已迫近長安。朱酢將五千精兵交給張光晟,命他駐紮在九曲一帶抵禦唐軍。

張光晟見朱酢大勢已去,便暗中派人與唐軍將領李晟取得聯係,希望歸降朝廷。李晟表示歡迎,同時指揮軍隊猛攻長安。張光晟作為內應,勸朱酢趕快離開長安,並親自護送他出城。待朱酢逃遠後,再返回長安,率領殘部向李晟投降。李晟答應奏告朝廷,減免他叛變投敵的罪行。張光晟對李晟感激涕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