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一字千金”的來曆嗎?
一字千金是稱讚別人的文章文辭精妙,不可更改。出自一個“增損一字,賞予千金”的典故。
戰國末期,大商人呂不韋成功當上秦國丞相後,為了進一步提升政治資望而召集門客想辦法。門客議論紛紛,有的建議統兵出征,滅掉一些小國家,立下赫赫戰功,以此來樹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對說:“這辦法不可取,勝了,勞民傷財,對丞相一職不利。其次是戰爭風險大,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萬一戰爭失利,結果會適得其反。”
有人說:“我們知道孔子的名聲很好,那是因為他編寫了《春秋》,孫武能當上吳國的大將,是因為吳王先看了他寫的《孫子兵法》。我們為什麼不能寫部書,既能揚名當世,又能垂範後代呢?”
呂不韋認為這是千古良策,命令門客立即組織人員撰寫。
呂不韋時有門客三千,很快便寫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書名題《呂氏春秋》。書成後,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鹹陽城門上,並發出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隻要改動一個,便賞黃金千兩。”
布告貼出,也無人能增減一字。於是“一字千金”的佳話便留傳至今。
趣味鏈接:“喝墨水”的曆史和喻意
南北朝時期中國曆史上的北齊(550~577年)朝廷曾下過命令,在考試時對“成績濫劣者”要罰喝墨水,喝多少由主考官按文章濫劣程度而定。
梁武帝時規定:士人應試時,凡書跡濫劣者要罰喝墨水一升;甚至當秀才、孝廉等在會試時,監考官發現有“文理孟浪,書寫濫劣”的,也要叫他到專設的房間裏去喝墨水一升。
這條法規沿襲了幾個朝代後,慢慢就不實行了。但用“喝墨水”多少來形容知識的多少,卻保留在詞彙裏,此意一直流傳到今天。
這個詞後來也專門形容讀書人,所謂“喝墨水的”、“喝過墨水的”。
“宰相肚裏能撐船”有什麼來曆?
“宰相肚裏能撐船”用來形容一個人寬宏大量,與宋代著名宰相王安石有關。
宋朝宰相王安石中年喪偶,後續娶了一個妾叫姣娘。姣娘出身名門,精通琴棋書畫,是個色藝雙全的才女。婚後,王安石身為宰相,忙於朝中之事,無暇他顧,常使姣娘獨居空房。姣娘正值妙齡,哪受得了如此虛度,便跟府裏的一個年輕仆人私下偷情。一日,王安石發現姣娘與仆人在屋內調情,欲捉奸而無奈,拿竹竿捅了院子邊大樹上的老鴰窩幾下。老鴰驚叫而飛,屋裏的仆人聞聲跳後窗逃走。此後,王安石也裝作若無其事。
幾日後,到了中秋節,王安石邀姣娘花前賞月。乘此吟詩道:“日出東來還轉東,烏鴉不叫竹竿捅。鮮花摟著棉蠶睡,撇下幹薑門外聽。”
姣娘亦是才女,已品出此詩的寓意,想必偷情的事被老爺知道了。於是轉念一想,附了一首詩道:“日出東來轉正南,你說這話夠一年。大人莫見小人怪,宰相肚裏能撐船。”
中秋節後,王安石以年邁為由,贈給姣娘白銀千兩,使姣娘與仆人成親修好。這事傳出去,人們對王安石的行為深感敬佩。“宰相肚裏能撐船”這句話也就成了寬宏大量的代名詞。
趣味鏈接:“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來曆
春秋初期,有兩個小國,鄭國和息國,鄭國處於中原(今河南中部),國力較強,息國地處大別山界,淮水之濱,古稱淮夷。兩國相鄰,且與周室同宗,都姓姬。公元前712年,息侯與鄭伯一言不和,息侯便率兵討伐鄭國,結果在鄭國的邊境被打敗。人們因此嘲笑息侯,說其必將成為亡國之君。《左傳·隱公十一年》記:“鄭、息違言,息侯伐鄭。鄭伯與戰於竟,息師大敗而還。君子是以知息之將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親親,不征辭,不察有罪,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後世的“冒天下之大不韙”便是從“息侯伐”這一曆史典故中演變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