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俗語民諺:妙語奇言有淵源(4)(2 / 3)

什麼是“出風頭”?

如果說中國文字博大精深,出風頭這樣的就是漢話中的寶典。詩意地表示“出其所長,以炫於人”,即愛表現自己,自鳴得意地顯示自己比別人行的意思。

據《清稗類鈔》的敘述,“出風頭”是吳語方言,而後向全國流傳,成了人們普遍的口頭語。如《紅樓夢》中:“那林黛玉,雖然相貌平平,卻是個天生尤物,豐韻天然,那一顰一笑的風頭、一舉一動的身段,真是姑蘇第一、上海無雙。”《紅樓夢》第六回和第一百一十一回曰:“先試試風頭。”“看個風頭,等個門路,若到了手,你我在這裏也無益,不如大家下海去受用,不好嗎?”《老殘遊記》第十九回亦曰:“見麵連贏了兩條,甚為得意。那就風頭好,人家都縮了注子。”這時的風頭還是勢頭的意思。其他還有如“風頭緊”、“避風頭”等,說明“風頭”這一自然現象已被形象地用於多個方麵。

清末民初徐珂編撰《清稗類鈔》裏說:“出風頭,出其所長,以炫於人,因而得美滿之讚譽,以自鳴得意者,謂之出風頭。例如妖姬豔女,明妝麗服,招搖過市,途人矚目;以及夜入劇場,翩然下降,光豔照人,一座皆驚,皆出風頭之謂也。”

近代作家魯迅取此意用於現代作品,表示愛表現自己的意思,便成了近代流行語。《墳·論睜了眼看》:“近來有人以為新詩人的作詩發表,是在出風頭。”

趣味鏈接:什麼是“弄潮兒”?

弄潮,指古代在潮頭搏浪嬉戲的活動,流行於今浙江杭州地區。明田汝衡《西湖遊覽誌》記載:“瀕江之人,好踏浪翻波,名曰弄潮。”錢塘江觀潮曆史悠久,每年夏曆八月十八日,善泅健兒,嬉弄於潮頭,以冒險的驚險動作展示技藝。宋吳自牧《夢粱錄·觀潮》記載:“其杭人有一等無賴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涼傘,紅綠小傘兒,各係繡色緞子滿竿,伺潮出海門,百十為群,執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戲,或有手腳執五小旗,浮潮頭而戲弄。”弄潮的人乘傘“衝浪”,水平非常高,可以想見。另《武林舊事·觀潮》記載:當潮水湧來之際,弄潮兒“百十為群”、“披發文身”,爭先跳入潮中,踏浪爭雄。他們出沒於洶湧澎湃的潮水之中,於浪花中騰身百變,各獻技藝。弄潮中還有比賽,勝出者,除賞賜銀錢外,還插花披紅,鼓樂吹打,迎入城中。李益《江南詞》:“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宋潘閬《酒泉子》詞:“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現在的“弄潮兒”一詞,則指的是“敢於冒險、有進取精神的人”。

“無事不登三寶殿”中的“三寶殿”指什麼?

“三寶殿”源自佛教。“三寶”是指佛教中的佛、法、僧,“三寶殿”即是佛教寺院中佛、法、僧的三個主要活動場所。“佛”是佛教信徒“大眾登場藏(chǎn)事”的地方,如“大雄寶殿”;“法”是佛家珍藏經典之所,如“藏經樓”;“僧”是指僧侶“燕息”(睡覺)的禪房,也稱僧寮。

佛教以佛、法、僧為三寶。一般來說,佛指大知大覺之人;法即是佛所說的教義;僧指繼承和宣揚教義之人。他們所在的“三寶殿”,是清淨高潔的佛教重地,不可隨意亂闖,這是中國這個具有濃重佛教傳統國家的習俗。

俗語說“無事不登三寶殿”,比喻沒有事一般不會登門造訪,如果登門,必是有事相求。按照習俗來說,發生什麼事才會去三寶殿呢?如初一、十五拜佛頌經;新年、節日祈福祭天;戰爭、災荒、婚喪、生日、病痛等常要求神拜佛;法事、儀式、招魂的時候;為軀體康複、考試中舉、生兒育女而許願還願等。可見,一般來說,生活中隻有遇到一些重要的事才會去“三寶殿”打擾的!

趣味鏈接:學富五車的由來

語出《莊子·雜篇·天下》篇:“惠施有方,其書五車。”惠施是戰國時政治家、哲學家,莊子的朋友,名家的代表人物。莊子在《天下篇》中說惠施有很多學問和道術,他讀的書常用五輛車子拉。後來人們便以“五車”、“五車書”、“書五車”、“五車竹簡”、“惠車”等來表示對飽學之士的稱讚。如王安石《贈外孫》:“年小從他愛梨栗,長成須讀五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