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青藏的草原王國——吐穀渾(1 / 3)

吐穀渾,中國古代的一個小國,本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晉末,首領吐穀渾率部西遷,後發展壯大,建立國家。主要從事畜牧,產良馬,兼營農業。居廬帳,後漸有城居。使用漢文。與北魏及南朝均有密切交往。後世多同化於漢族或其他民族。留在青海的吐穀渾,有學者認為即今土族的先民。

吐穀渾的創業史

吐穀渾,在最初的時候,僅僅是一個人的名字,到後來才演變成一個民族的名字。

在西晉時期,鮮卑族分裂後的一支——慕容鮮卑,與漢人及其他民族中的統治階級結成割據一方的政治勢力,這就是曆史上的前燕、後燕、西燕和南燕。而出自慕容氏的吐穀渾,此時自遼西遷至隴上,在羌人地區形成了吐穀渾部。

很顯然,吐穀渾就是吐穀渾部的祖先。《晉書·吐穀渾傳》記載:“吐穀渾,慕容廆之庶長兄也,其父涉歸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隸之。”

據曆史記載,鮮卑慕容部的祖先叫涉歸,吐穀渾是他庶出長子。所謂庶長子,就是說是妾所生的第一個兒子。母親身份低賤,雖為長子,支持他的部落貴族自然很少。因為在古代,嫡庶的尊卑區別是很大的,嫡子才有真正的繼承權。吐穀渾的異母弟弟慕容廆,是正妻所生,所以繼承了鮮卑慕容部的大權。

吐穀渾雖然在繼承部落首領位置的鬥爭中失敗了,但還是分到了1700戶牧民,由於鮮卑部落都是以首領的名字為部落命名的,如鮮卑拓跋部、鮮卑宇文部、鮮卑慕容部。所以歸吐穀渾率領的這170牧民,從此就叫做鮮卑吐穀渾部了。這支隊伍,從一開始就不是純正的鮮卑慕容,其中雜有鮮卑其他部落,更有跟鮮卑截然不同的種族成分。

後來,慕容廆繼承了涉歸的汗位之後,成為包括吐穀渾部的慕容部的最高領袖。

此時的吐穀渾與慕容廆的牧場沒有明確的劃分,所以,兩個部落放牧的牲畜不免會相遇。而牧畜之間為爭奪食物三天兩頭就會爭鬥一番。此事驚動了慕容廆。

他非常憤怒,認為屢次的牲畜之間的爭鬥是吐穀渾部落蓄意所為。在當時,遊牧經濟正處於發展階段,牲畜和牧場的鬥爭是十分激烈的。當時慕容部還比較弱小,占有的牲畜、牧場十分有限。於是慕容廆為了保障自己部落的利益就派人指責吐穀渾,並讓他離開這片牧場。

吐穀渾對此也非常氣憤,認為弟弟不應該將牲畜之間的爭鬥遷怒於人。但是最終因為各種原因,吐穀渾還是決定帶領1700戶牧民西遷。而事實上,慕容廆當時所說隻是一時的氣活,並沒有真正想驅逐兄弟的意思。而且,吐穀渾一走,部眾必會因此認為他是個心胸狹窄之人,對他的領導形象必會帶來消極影響;另外,1700戶的吐穀渾部遷走,等於削減了自己的實力,其他部落很可能會借機來範,而自己沒有援兵,勢單力孤,沒準就會被打敗了。

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慕容廆立即派人前去追趕吐穀渾,並勸其留下。吐穀渾擔心弟弟以後會設計害他,外加自己內心想要實現獨立的願望,因此不願返回,但又怕族人說他心胸狹窄,不夠大度——做大汗的弟弟向哥哥低頭認錯了,做臣子的哥哥卻不能寬恕。

於是,吐穀渾就想出一條妙計,他說:“是去是留,遵從天意,請君試驅馬令東,馬若還東,我當隨去;若馬西去,我則繼續向西行。”

結果如吐穀渾希望的那樣,馬群被往回驅趕了幾次,又全都嘶鳴著掉頭向西去。來人見狀,知道吐穀渾向西去的決心已定,隻好讓開道路,任他們去了。

這次西遷,正是吐穀渾實現雄心壯誌的開始。當然,吐穀渾也不是一帆風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