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遼闊怡人的鮮卑王國(1 / 3)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一首《敕勒歌》,意境深遠,旋律優美,平實詞句淋漓盡致把大草原千裏遼闊鋪展到人們眼前,似乎觸手可及,呼吸到來自草原特有的芬芳,令人無限神往。這首膾炙人口的敕勒族歌謠,卻經過鮮卑人的傳唱才在中原大地上流傳至今,讓人感受到其綿恒千古的藝術生命力。而鮮卑族的生存狀態正如歌曲展現,遼闊天地間,廣袤的草原上,風吹草低,一支熱情浪漫的遊牧民族正騎在馬上千裏馳騁,得意非凡……

從鮮卑部落到北魏王朝

鮮卑,隸屬東胡族一支,在秦漢時期一直是個不為人所重視的小部落。

曆史的辯證邏輯就在於,一個民族的消亡,往往預示著另一個民族的興起,如此周而複始,人類文明得以傳承,人類種族得以生存,這背後可見人類生命力的旺盛與優勝劣汰的自然規律。鮮卑族的崛起正是曆史這一邏輯的寫照。匈奴擊敗東胡部落,東胡殘存的勢力分為兩支,一支退居烏桓山;另一支退居鮮卑山附近,經過很長時間的繁衍生息,逐漸變成一個具備一定規模的部落,這就是鮮卑族的始祖。“鮮卑”一詞含義是,“帶鉤”或“祥瑞、吉兆、美好”,這個名字原來是中原人對東胡人革帶上的金屬構件的稱呼,這個鐵骨錚錚的稱呼後來成為這個民族的名字。

作為東胡族的後裔,鮮卑自然繼承了東胡的傳統,隻是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漸進行一些改革。早期分化出去的鮮卑族的部落體製基本是奴隸製,社會組織分為“部”和“邑落”。同東胡一樣,部的首領同樣叫作是“大人”,邑落的首領是也同樣叫作“小帥”。鮮卑族的生活習慣與東胡完全雷同,沒有文字,使用東胡語,居無常處,隨水草放牧,畜牧和狩獵是生活的主要內容與重要保證。

秦漢時期,數量不多的鮮卑人為了生存而一直附屬於匈奴,遊牧於今西拉木倫河與洮兒河之間,倘若不是生在亂世,那個時候的鮮卑人一定生活平和安詳,然而曆史沒有給予他們安定一生的條件。匈奴人借鮮卑人之手擾亂中原,自己坐收漁利,由於寄人籬下,麵對匈奴強迫,鮮卑人不得不經常騷擾漢朝邊境,那是對於鮮卑人一段不堪回首的時光,然後也許正是這段時光,更加磨練了鮮卑人的韌性,讓這個民族具備了旺盛的生命力。公元48年,西漢大敗匈奴,匈奴內部發生了截然對立的兩派,一派南匈奴歸附漢朝,鮮卑也順其自然向漢朝示好,與漢朝、南匈奴及西域各族共同出兵攻擊北匈奴。這個時候的北匈奴,麵對的不僅僅是漢室的大軍,更增加了知道自己詳細底細的南匈奴與鮮卑,潰敗自然不言而喻。潰敗零散的北匈奴此時已經無立足之地,被迫西遷。這一仗,不僅僅預示著漢室的勝利,也是鮮卑族一個重大轉折,由於在圍剿匈奴中,鮮卑騎兵功勞重大,引起了漢室的敬佩,鮮卑人終於等來了出頭之日。

這個時候的匈奴,其處境完全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北匈奴狼狽不堪逃離漠北,向西遷徙,鮮卑族抓住了這個機會有步驟開進原來隸屬於匈奴的地盤,鮮卑族這一行動為自己占據了廣大的漠北地區,增強自己實力。不久,留在漠北的10餘萬落匈奴人加入了鮮卑,這就預示著鮮卑將從此開始強盛起來,而匈奴已經是西下的落日,稱霸漠北將非鮮卑莫屬。

由於漢族與遊牧民族之間的文化習俗或者生活方式等差異,早期的鮮卑和中原的接觸一直比較少,這就保證了鮮卑族能夠更自由而不受幹預地發展自己的文化。直到東漢初年,鮮卑與中原之間的聯係才開始活躍起來,漢族人的生活方式或多或少影響了鮮卑人,一部分內遷的鮮卑人多轉向農業生產,漸與漢族及其他各族相融合並且在共同的生活中逐漸被同化。

到了東漢後期,鮮卑族出現一個名叫檀石槐的首領。檀石槐其人鐵麵無私,他為部落製定規矩,嚴格秉公執法,一來無人敢於犯禁同時他的無私得到了族人的敬佩。因此,檀石槐被推舉為大人,在鮮卑族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威望。漢桓帝時,雄才大略的檀石槐在高柳建立王庭,聯合諸部組成軍事行政聯合體,分為東、中、西3部,各置大人率領,這就增強了鮮卑族的軍事實力。檀石槐還引用漢人製定的法律,從中原輸入鐵器,這些舉動促進了鮮卑與中原之間的文化交流,也帶來了鮮卑社會的發展。在檀石槐的管理下,鮮卑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保證了自己部落高度的獨立性與自由性,由此,鮮卑開始作為一個獨立的政權登上了曆史舞台。

檀石槐建立的這個強大軍事聯盟,包括宇文鮮卑、慕容鮮卑還有拓跋鮮卑,是繼匈奴國家消亡後北方建立起的又一個少數民族遊牧政權。但是聯盟由於成分比較複雜,因此內部具備一些突出矛盾,檀石槐一死,三個部落之間各為其主,誰也無法服誰,聯盟自然瓦解,鮮卑族也隨之分裂,實力明顯削弱。

分裂後的鮮卑,由於自身處境與內部差異,各個部落的命運不一。一部分往南遷移,一部分向西遷移,在分裂遷移過程中,他們分別與匈奴、丁零、烏桓、漢人等混血而形成許多新的部落。東部主要有宇文部、慕容部,西部主要有拓跋部、禿發部和乞伏部。兩晉十六國時期,禿發鮮卑、乞伏鮮卑、慕容鮮卑和拓跋鮮卑都曾與漢人及其他民族中的統治階級結成割據一方的政治勢力,彼此對立。公元397年,禿發鮮卑的首領烏孤在廣武(今甘肅永登)自立為西平王,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禿發鮮卑所建立的這個政權,史稱南涼。南涼疆域最大時,除西寧一帶外,還占據過涼州,17年後被西秦所滅。

乞伏鮮卑又稱隴西鮮卑,它所建立政權史稱西秦。約從公元三世紀中期開始,乞伏鮮卑逐漸由北方遷到甘肅靖遠、隴西一帶,曾臣屬於前秦苻堅。苻堅淝水之戰失敗後,乞伏鮮卑以其首領乞伏國仁為首,於公元385年在隴西建立了西秦,西秦逐漸發展壯大,當統治權傳到乞伏熾盤時期,西秦繁榮達到鼎盛。然而曆史不以個人意誌為轉移,部落的發展起伏呈現螺旋形的趨勢,當達到一個鼎盛的點後,必然會有回旋低落。414年,熾盤滅南涼,又從北涼手中奪得河湟地區。他屢次擊敗吐穀渾,並控製了沙洲地區。風水輪流鑽,熾盤死後,西秦內部的分裂,以及長年征戰給百姓帶來的疲憊,都讓這個國度對戰爭產生了心理上不自覺的抵抗,最終因為民族的疲憊,西秦被大夏赫連氏所滅。

慕容鮮卑同樣經過一個起伏回旋,最終走向了注定的宿命。首先其首領慕容皝在平州一帶建立了前燕政權。其轄地 “南至汝、穎,東盡青、齊,西抵崤、黽,北守雲中”,占有今中原地區的河北、河南、山西、山東等廣大地區,與關中的前秦政權平分了黃河流域,這一時期的慕容鮮卑可以說是榮耀一時,盛極必衰是千古不變道理,後來被前秦所滅,這個時候的部落受到失敗的刺激,發憤圖強,淝水一戰,前秦潰敗,鮮卑貴族慕容衝稱帝,一度乘勝追擊占有長安,史稱西燕,但是好景不長,不久就後燕所滅,又一個鮮活的民族被曆史的車輪毫不猶豫碾在腳下,揚塵而去,隻剩下曆史深處一聲歎息,任人揣摩。

公元383年,慕容皝的第五子慕容垂脫離前秦,在滎陽自稱燕王,史稱後燕。後燕的疆域“南至琅邪,東迄遼海,西屆河、汾,北暨燕、代。”包括今河北、山東、山西和河南、遼寧的一部分,與後秦東西對峙。今人已經觸摸不到當時戰場掀起的塵埃,但是滾滾紅塵見證了當年英雄的廝殺,為千古傳唱。後來,後燕被北魏打敗,殘餘力量退到遼河流域,屋漏偏逢連夜雨,逃避到遼河流域的殘餘力量隻想安度餘生,誰想弱肉強食,幾年後被北燕滅亡。北魏兵攻陷後燕國都中山後,398年,慕容德在黃河南岸的滑台稱帝,史稱南燕,占據今山東、河南一部分。江山代有才人出,南燕12年後被東晉的劉裕消滅。

由慕容鮮卑族衍出的,還有一個以鮮卑的首領吐穀渾命名的吐穀渾族。他們是鮮卑族裏麵生命力較為旺盛的部落,建立了一個遊牧民族政權,一直在生活、戰爭、曆史裏輾轉,到唐朝被強勢所滅亡。

拓跋鮮卑以前居住在大鮮卑山,後來向西南遷徙,到達河套及大青山一帶。首領拓跋力微率部族征戰沙場幾十年,使拓跋鮮卑勢力強盛起來。公元258年,拓跋鮮卑東移到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附近,附近的鮮卑部落都來歸附,這個時候拓跋鮮卑得到了擴張,但是內部成員成分更加複雜,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內部之間的矛盾,將要經過時間而逐漸顯現。這樣,這個以拓跋部為首的鮮卑人組成的成分複雜的部落聯盟開始了其融合、生存。公元315年,拓跋猗盧自稱代王,建立代國。這一時期的曆史,一直是以征戰、部落混戰為主題,代國同樣未能逃脫這場巨大的曆史主題,這個政權存在了60多年,後被前秦所滅,部落聯盟就此瓦解。

公元386年,前秦政權滅亡,逃亡在外的拓跋珪乘機收集拓跋舊部,在牛川大會諸部,再次稱代王,不久遷都盛樂,改稱魏王,建立了北魏政權。北魏建國之初,曆史見證了這個部落的野心勃勃,見證了人類無限擴張的欲望,更見證了強勢對弱勢的對立消化,北魏一鼓作氣征服了不少部落,統治區域曾達到晉、冀、豫等中原腹地。公元398年,拓跋珪稱帝,建都平城,是為北魏道武帝,這是曆史又一次的重複上演,劇情一樣,隻是變換了時間、地點、角色。到拓跋宏即位時,北魏遷都洛陽,在河南那片土地上大展宏圖。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十幾年後,北齊取代東魏,不久,北周取代西魏。

與南征北戰奪取江山的鮮卑部落不同的是,還有一支鮮卑部族人留守鮮卑山,他們固守著自己的土地勞作生息,沒有遷徙出來。也許他們沒有見到外麵的更大的世界,但是他們在生活中建立了另外一種平靜,獲得了更加長久的生存機會。他們就是今天的錫伯族,現居住在遼寧、內蒙古部分地區。新疆伊犁地區也有一部分錫伯族,是清王朝政府由盛京征調錫伯官兵及家屬3000餘人前往新疆伊犁河南岸駐防的後裔發展起來的。

隋唐以來,漢族旺盛的生命力占據了上風,在民族的融合與角力中,鮮卑漸漸顯示出了弱勢,他們不再作為政治實體和民族實體存在,他們已經被強大的漢族所漸漸同化,與漢族融合、在隋唐這兩個時代,有很多鮮卑後裔居於重要地位,如隋唐的建國者楊氏、李氏家族是鮮卑化的漢人,而他們的母親、妻子是漢化的鮮卑人。兩朝的達官貴人也有很多鮮卑人,其中做過宰相的就有20餘人。這裏麵,漢族與鮮卑,大魚吃小魚,漸漸地融為一體,血脈相連。到後來,幾乎所有的鮮卑人都融入了漢民族。

孝文帝遷都洛陽

北魏孝文帝,姓拓跋,名宏,生於公元467年,是一代雄才之主,他的作為帶來了中國曆史上一次心彩,為中華文明創造了另一次高潮,流傳給後人傳頌不絕的讚歎。他讓北魏實現了由弱勢到強勢,由分裂到統一,由胡族到漢化三大關鍵性轉折,逐漸使北方各族融合進了中華文明之中,消除了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的成見,開啟了通向隋唐盛世的大門。可以肯定地說孝文帝是北魏曆史上最出彩、知名度最高的一位帝王!

公元490年,馮太後駕崩,孝文帝親理朝政,時年二十四歲。

這時候,北魏國情顯示出走下坡路的傾向,由於社會成員成分複雜,鮮卑族與漢族之間、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之間、生產力發展與呆板統治之間都存在有巨大的差異,如鮮卑貴族壓迫廣大百姓,大商人也剝削廣大百姓,這些差異導致北魏內部矛盾尖銳,局部地區的人心不穩擴散開來,規模不等的農民起義相續爆發,以孝文帝在位的前12年為例,竟發生了二十多次農民起義,百姓生活流離失所,更多人惶惶不可終日。這個時候的北魏,已經走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