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盛名猶在的西夏國(1 / 3)

在中國,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寧夏,而關於寧夏的來曆,以及唯一在這塊土地上建立過國家的政權的西夏王朝,則是許多人不知道的。公元1038年至1227年間,在中國西部興起了一個西夏王朝。該王朝的締造者黨項羌本是遊牧民族,原居於黃河河曲一帶,是諸羌族中的一支,北朝末年逐漸強盛,最終建立西夏國。她曾先於北宋、遼抗衡,後與南宋、金鼎立。最後在連年戰爭中被銳不可當的蒙古鐵騎消滅。傳說在於西夏的戰鬥中,成吉思汗4次親征,卻在西夏國門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頑強抵抗,成吉思汗也因中了黨項人的毒箭而斃命。後西夏最終因彈盡糧絕投降,蒙古軍隊血洗西夏,將西夏宮殿、史冊付之一炬。

躍馬賀蘭山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曾出現過西夏國公主招駙馬的事。曆史上是否確有其事,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西夏國卻是真真正正存在於曆史中的,而且還曾強盛一時,最後留下了一段迷離的曆史,交給後人憑吊。

西夏是中國曆史上以黨項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她的疆域,東臨黃河,西界玉門關(今甘肅敦煌西小方盤城),南接蕭關(今甘肅環縣北),北抵大漠。強盛時轄地二十二州,包括今寧夏及陝西北部、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及內蒙古部分地區。

西夏的建立者為黨項族人李元昊。黨項族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之一,屬西羌族的一支,所以有“黨項羌”的稱謂。羌族發源於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一帶。

唐初,唐朝統治者為了維護邊境地區的安寧,對黨項族采取安撫的政策。然而居住在黨項人西麵的吐蕃族日益強大,對黨項諸部落形成很大威脅。為求得生存和發展,黨項人開始了長達百年的大遷徙。他們先是到甘肅慶陽,後其中一部分再次遷到陝北米脂、橫山一帶定居。此時的黨項族過著原始遊牧部落生活。他們以部落為劃分單位,以姓氏作為部落名稱,逐漸形成了著名的黨項八部,後來經過上百年的穩定發展,黨項族的各部族形成了幾塊統治區域,分別是以夏州為中心的平夏部,慶州隴山以東的東山部,橫山地區的南山部等聚居地,這些黨項部族都臣服於唐。

南北朝末期(6世紀後期)開始活動於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上遊和四川鬆潘以西山穀地帶。到隋末唐初,黨項族活動範圍逐步擴展,達到今四川、西藏、青海交界一帶的遼闊草原上。當時黨項族有八個部落,各自獨立,不相統一。

唐末,社會動亂,各勢力紛爭,最終釀成了一場農民起義,即黃巢起義。為鎮壓起義,唐僖宗調各路人馬,黨項首領拓跋思恭率部參戰,作戰有功,升任夏州節度使,封夏國公,並賜李姓,爵號夏國公。

在此後的200年中,黨項族一直控製著賀蘭山的兵權。唐朝滅亡後,進入五代十國時代,此時中原分裂,黨項人借機不斷擴張自己勢力。從此以後,黨項族利用各封建勢力之間的矛盾和鬥爭,繼續壯大力量,到宋初已有了相當雄厚的實力。

到了881年,拓跋思恭“雖未稱國而王其土”建立夏州,在自己統治的轄區內任命官吏,征收租稅,形成了一支不可忽視的地方勢力。北宋建國之初,黨項諸部與宋廷相安無事。後來,拓跋部對宋廷時叛時附,雙方之間的戰爭持續了十多年。拓跋氏失敗最慘重時,領地盡失。後來族人李繼遷重新糾集力量,經過十幾年的戰征,重新占領了陝北銀、夏、宥、鹽等五州之地。1001年,李繼遷連取北宋懷遠(今寧夏銀川市)等河外五鎮;並於1002年一舉攻破靈州,並定都於此。為西夏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礎。在漢族封建文化的積極影響下,黨項族的政治、經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1003年,李繼遷率軍與土蕃戰,不幸中箭身亡,其子德明即位。他實行東合西進的政策,向東與宋和親結好,為黨項社會的發展營造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環境;向西“掠吐蕃戰馬”,向北“收回鶻銳兵”,將自己的勢力範圍推進至河西走廊。這樣黨項既能獲得宋朝的賞賜,又能依靠遼國的威勢牽製宋朝。為李元昊的稱帝建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夏國公位,開始積極準備脫離大宋。他首先棄李姓,自稱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諱為名改宋明道年號為顯道。開始了西夏自己的年號。在其後幾年內他建宮殿,立文武班,規定官民服侍,定兵製,立軍名,創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

1036年,元昊擊敗河西回鶻,把勢力一直擴大到敦煌一帶。此時,西夏領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裏,倚賀蘭山以為固”,雄踞塞上。1038年10月11日,元昊在興慶府南郊祭壇高築,在眾大臣的擁戴下,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建國號大夏。定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市),建立了以黨項族為主體,包括漢、回鶻等民族在內的封建國家政權,因其地處祖國疆域西北部,故史稱西夏。在西夏存在的190年中,先後和北宋、遼以及南宋、金鼎足而立。

西夏建都以後,在國度興慶府城內大興土木,擴建宮城,廣營殿宇。興慶府的布局,仿照唐都長安、宋都東京。而且西夏的政治製度受宋朝影響很大,官製的設置基本上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機構有:中書省、樞密院、三司、禦史台、開封府、翊衛司、官計司、受納司、農田司、群牧司、飛龍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學、漢學等。地方行政編製分州、縣兩級,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軍事國防要地有時也設郡、府。對文武百官的服飾和官民服飾分別做了嚴格的規定。這些措施,進一步推進黨項社會內部日益增長的封建關係,同時也適應廣大新占領漢族地區的封建同誌的需要。

作為一個軍事統帥,元昊深知他占有包括河西走廊在內的廣大地區後,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及嚴格的兵製,對內統治和對外防禦都將失去保證。西夏的軍事製度便在黨項的部落兵製的基礎上吸取宋製建立起來。樞密院是西夏最高的軍事統禦機構,下設諸司。軍隊由中央侍衛軍、擒生軍和地方軍三部分組成。西夏的地方軍由各監軍司所轄,共有50萬人,軍兵種主要是騎兵和步兵兩種。西夏兵役製度是全民皆兵製,平時不脫離生產,戰時參加戰鬥。

在政治與軍事以外,李元昊十分注重引進漢族的農業生產技術。黨項族原來主要從事畜牧業和狩獵,通過學習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開始發展種植業,農業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基本擺脫了放牧、狩獵的生產方式,農業生產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主要內容。到西夏建國時,農業生產已成為西夏社會經濟的主要部門。

其實,早在李繼遷時期,占領了宋的靈州、興慶、涼州和瓜州等地。這些地區豐饒五穀,經常種植蔬菜,水果和糧食。黨項人在這個廣闊的農田裏耕作,學會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促進西夏經濟的發展。並且,西夏長期與漢人雜居,農業技術也達到很高水平。史書曰:“耕稼之事,略與漢同”。

在發展農業的同時,西夏統治者也較重視畜牧業生產。國家專門設立群牧司負責畜牧業的管理。西夏的畜牧地區主要分布在橫山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帶,牧養的牲畜以羊、馬、駝、牛為主,還有驢、騾、豬等。由於農、牧業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西夏的手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也隨之迅速發展起來。西夏的冶煉、采鹽製鹽、磚瓦、陶瓷、紡織、造紙、印刷、釀造、金銀木器製作等手工業生產也都具有一定的規模和水平。

西夏本來沒有瓷器,瓷器靠掠奪宋人來獲得。後來元昊稱帝後,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地位,派遣使臣到宋朝上表要求宋朝正式承認他的皇帝稱號。由於沒有得到宋朝統治者的認可,於是宋朝與西夏發起了戰爭。1041年、1042年,西夏的部隊在與宋朝的兩次交戰中都大獲全勝。麵對強大的西夏軍隊,宋朝統治者無奈之下隻得承認元昊為夏國皇帝。後來宋夏慶曆和議以後,西夏與漢族人民交往的同時學會了製瓷技術。西夏毅宗時期,西夏開始興建瓷窯,開始生產自己的瓷器,發展製瓷業。西夏的製瓷中心位於“塞上江南”銀川平原,其瓷器既吸收中原地區的優點,也有本民族的特點如淳厚樸實等,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西夏瓷器。西夏瓷器還遠銷到海外。

西夏的統治民族黨項族本是遊牧民族,佛教東傳甘肅以後,西夏內部開始創造獨有的佛教藝術文化。今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的百眼窯石窟寺,是西夏佛教壁畫藝術的寶庫。在額濟納旗黑城、綠城子中發現的西夏文佛經、釋迦佛塔、彩塑觀音像等,是荒漠的重大發現。

從景宗到仁宗,西夏皇帝多次下令整修莫高窟。當時莫高窟塗綠油漆,接受了幾分中原文化,還有一些畏兀兒、吐魯番風格。西夏將自己強悍的民族精神和別具一格的文化也讓這座佛教建築顯得更加光輝燦爛。

此外,西夏有自己的文字——西夏文,又稱蕃書。還設立蕃字院和漢字院,使西夏民族意識增強,百姓“通蕃漢字”,文化也增加了許多。

西夏崇宗、仁宗時期,西夏經濟大大的發展。農業,商業,手工業逐漸發達起來,四方的物品會集到興慶,進入了西夏經濟最鼎盛的時期。

西夏全民皆兵,而且個個驍勇善戰,這為他們準備了強大的武裝力量,與北宋和遼國發生過大小戰爭無數次。即使在金國滅掉遼和北宋後,鑒於西夏的軍事實力,金國也輕易不敢向其發動進攻。西夏在全盛時期,疆域十分廣大,東臨黃河,西至玉門關,南接蕭關,北抵大漠。

李元昊在位10年,采取種種措施,使王權得以鞏固和發展,但同時也使王權與貴族的矛盾進一步加深。建國稱孤之後,像曆史上的許許多多的統治者一樣,認為皇權已經很穩固,陶醉於自己的赫赫戰功,後期不理朝政,經常在賀蘭山離宮和諸妃嬉戲、縱情聲色,終於因貪好女色,被親生太子寧令哥刺死,年僅4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