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格桑漫野的吐蕃國(1 / 3)

在中原王朝的大唐時代,吐蕃王國橫空出世,一度變得非常強盛。吐蕃的起源,也充滿了神話色彩:“在天之中心之上,住著六父王天神,天神有一位王子,名叫棄端己,他有三兄三弟,共計七人。棄端己王子的三太子從天上下到凡間為人主……” 美麗的傳說打開了吐蕃神秘的大門……

成長在雪域中的天國

吐蕃國位於青藏高原,是一個充滿了異域風情的古代王國。它建立於7~9世紀時,由鬆讚幹布到達磨延續兩百多年,也是西藏曆史上創立的第一個政權。

這個偏安一隅的新興政權,就像她的名字一樣令人神秘難測,也如同她的出現一樣,帶有著更多的神話色彩。在那個地方,關於吐蕃的來源有這樣一個神話傳說:

“吐蕃的創立者名叫棄聶棄,下到人間後做了六氂牛部的王,稱棄聶棄讚普。棄聶棄讚普與神和龍族通婚,其子孫襲王位者均稱讚普。……傳到第八世號布袋革甲讚普,居瓊巴之地,冶煉礦石,得銀、銅、鐵三物,又製木犁,用牛耕,開墾平原作田,引湖水灌溉,人類始有農業。……十七世讚普德朱波那木雄讚設大相以輔讚普,從此人間有了宰相。……第二十八世讚普棄業頌讚改進農業,興修水利,牧地與農田相連,國力日漸興盛。至三十二世讚普棄宗弄讚,又號鬆讚幹布,繼位時尚年幼,雖未成年,奮戰不屈,終於嚴懲罪犯,所有至毒者皆族滅之。未幾叛亂者又皆臣服。……與全孫波交兵,設謀用計,說之來降。養護無數戶口,安居樂業。”

這段充滿了神話色彩並出自吐蕃史書的記載,我們已無從推斷它的真偽。或是誇大其詞,或是虛無縹緲,隻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史實已被人們所神化,直至最後湮沒在曆史的長河之中,成了一個未解之謎罷了。

有關吐蕃的真實來源,我們隻能從史書中尋找蹤跡。《後漢書·西羌傳》記載,羌族中的發羌和唐羌兩個部落是最早進入西藏的,而上麵神話傳說中談到的氂牛部,則是在他們之後進入西藏的。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吐蕃的真實來源,很可能是我國一個古老的民族——羌族。

在中國古代,羌族主要生活在西海(今青海)一帶,主要活動範圍在西部(因東麵有漢族的阻礙)。早在戰國初年,秦獻公出兵攻打羌地,酋長昂為避秦軍,率部向南方遷移,與青海諸羌隔絕。後來,酋長昂進入四川,羌族便子孫繁衍,各立部落,其中有個部落叫氂牛部,也稱越巂(音sui)羌,這應該就是吐蕃史書中所說的六氂牛部。

六氂牛部雖然是後進入西藏的,但是他們憑借自己的實力征服了羌族的其他各部,並最終統一吐蕃,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從此,棄聶棄自封棄聶棄讚普,讚普就是雄偉的丈夫的意思。而氂牛部酋長很可能就是神話中的三太子棄聶棄。

自從棄聶棄建立政權以來,吐蕃部落便逐漸形成經濟、政治、文化逐步發展的國家。吐蕃史書中記載,到第三十世達布聶西讚普時,吐蕃已經成為當時西部最大的一個奴隸製政權,包括當時的拉薩河流域。都在它的勢力範圍之內。

到了7世紀初,吐蕃這個強大的奴隸政權在第三十二世讚普鬆讚幹布的領導下,武力降服古代羌人蘇毗、羊同等其他羌族部落,將首邑遷至邏些(今拉薩),正式建立吐蕃王朝。

吐蕃在鬆讚幹布時期的崛起是非常顯著的,從他們的疆域上明確顯示了這一點。鬆讚幹布時期的吐蕃在兼並了蘇毗、羊同等部的同時,向西征服了在今克什米爾地區的大、小勃律,向南取得了泥婆羅(今尼泊爾)等地,不僅統一了青藏、康藏高原,而且占有今四川西部、滇西北等地。8世紀後半期,墀鬆德讚為讚普時,吐蕃實力達到了鼎盛,吐蕃的疆域西起蔥嶺,東至隴山、四川盆地西緣,北起天山山脈、居延海,南至喜馬拉雅山南麓。

吐蕃的國力在曆經幾代統治者的努力下,逐漸強盛起來,但是與之相對應的經濟文化卻落後很多,高原苦寒的地理環境一直在製約著吐蕃的經濟發展。所以,從鬆讚幹布開始,吐蕃以邏娑(即拉薩)為中心,不斷向外擴張領土,侵略農耕社會。吐蕃土地也從純粹的高原類型增加了不少丘陵和平原。《新唐書吐蕃傳》說吐蕃“東與鬆、茂、巂接,南極婆羅門(尼泊爾),西取四鎮,北抵突厥,幅員萬餘裏,漢魏諸戎所無也。”事實上,這描述得還隻是唐高宗時吐蕃的領土,後來吐蕃疆域比這時候要大得多了。

就像任何王朝的發展過程一樣,必然會存在新舊勢力的對抗,以及與四周敵國之間的衝突。吐蕃經過了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的蛻變,則更需要一個領軍人物帶領這個朝氣蓬勃的國家來開拓山河。不是英雄成就了一個時代,而是時代造就了英雄。他就是年僅十三歲的棄宗弄讚。他的另一個名字可能更為我們所熟知——鬆讚幹布!

鬆讚幹布領導下的吐蕃

鬆讚幹布是吐蕃的第三十二世讚普,號棄宗弄讚。生於公元617年, 13歲繼位,公元650年薨。所謂亂世出英雄,鬆讚幹布繼位時,正是吐蕃內憂外患,生死存亡之刻。正是他長遠的戰略眼光和顯赫的政績帶給吐蕃的巨大發展,所以才被後人被稱之為吐蕃曆史上的第一位名主。

鬆讚幹布年僅13歲就即位了,因為這一年吐蕃國王朗日鬆讚被人毒死。諸族紛紛舉兵叛變,西部的羊同部落乘勢入侵,蘇毗舊貴族也積極地進行“複國”活動。他們或許忽視了這位年輕少主的能力,但正是這位有著雪域天國的豪邁、驃悍雄霸之血、沉穩果敢之心的少年國王,以強硬手段應付叛亂,經過3年征戰,終於穩定了局勢,再次恢複了吐蕃的統一。並於貞觀六年(632年)率部眾渡過雅魯藏布江,把都城遷到在拉薩河畔新建的拉薩。吐蕃史書記載“三十二世讚普棄宗弄讚,又號鬆讚幹布,繼位時尚年幼,雖未成年,奮戰不屈,終於嚴懲罪犯,所有至毒者皆族滅之。未幾叛亂者又皆臣服。”

此時,內亂已定,外患就是贏得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了。當時,對吐蕃威脅最大的是勢力最大的孫波、羊同,鬆讚幹布一方麵派兵討伐,一邊又派人前去說降及離間孫波內部,最後在這種巧妙的雙攻戰術下,孫波敗下陣來。羊同地處吐蕃西部,國土東西有千餘裏,鬆讚幹布擊敗羊同的入侵勢力,並反攻羊同,羊同在鬆讚幹布的強力打擊下也臣服。

孫波、羊同被打敗後,其他部落如達布、工布、等也先後被征服。至此,吐蕃也終於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內亂外患解除,為強國贏得了寬鬆的環境,於是,鬆讚幹布開始了他的強國建設。

《舊唐書·吐蕃傳》說鬆讚幹布“驍勇多英略”。這一點從他在治理國家的政策上就能看得出來。在鬆讚幹布的統治期間,他製定法律,創製文字。並以長遠的目光與外國結交,引入封建文化,連封建文化的佛教文化也一並引入吐蕃。可以說,這一係列卓有成效的政治策略,在穩固統治的同時,也為吐蕃日後的強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鬆讚幹布治理國家的第一步就是鞏固王權,十七世讚普德朱波那木雄讚設立了大相(相當於漢族的宰相)。大相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利象征,這成了王族和新臣領主們爭奪的目標。從任命琳·芒波結尚囊為大相,到任命王族噶爾·芒霞孫囊為大相,接著重用俄梅勒讚,再到東讚域孫成為大相。可見鬆讚幹布時期大相人選的更迭有多頻繁了。

任何一個王朝都有能糾結各種勢力的權貴,但是在吐蕃這個剛剛結束內憂外患的國家,大相具有如此大的權力,已經對王權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和影響。所以,鬆讚幹布利用王族和新臣之間的勢力衝突,打擊對讚普威脅最大的人物,可以說是一種必然而且聰明的選擇。

第二步設立中央官製。中央官製分兩類。一類為宰相,即大相,設大相一人,《舊唐書》中翻譯為宰相平章國事,再設小相一人,相當於副宰相。同時還有兵馬都元帥、兵馬副元帥、宰相同平章事等;另一類為宰相僚屬,有內大相一人,掌國內事務,整事大相一人,掌刑法,還有其他外交、財政等官員。眾多官製中,大相最尊。各官都是父死子代。鬆讚幹布以後,吐蕃國勢強盛,官製也相應發生了變化,但基本上都沿用了鬆讚幹布時的設置。

進一步鞏固政權的表現就是製定法律。鬆讚幹布創十善法律,用刑頗嚴。史書稱“用刑嚴酷,人無敢違”。刑法有刖、劓、皮鞭、砍頭、挖眼、剝皮等,雖小罪也不得赦免。其牢獄是在數丈深的地下牢窟,囚犯一般要蹲上2、3年。除了罰惡外,鬆讚幹布還有勸善的法律,史書記載的道德訓條很多,有些還帶有宗教色彩,如“皈依三寶,敬信勿疑;報父母恩,侍養勿怠;準時還債,言而有信;謀事勿信婦人之言;勿用大秤小鬥……”,也從側麵反映了佛教在鬆讚幹布時代的流行。

在吐蕃的曆史中,結繩記事一直吐蕃族用來傳遞和記載信息的方式,到鬆讚幹布創造真正意義上的吐蕃語言和文字之前,人們對他的評價或許隻停留在驍勇善戰,雄才大略之上。當吐蕃文在大吐蕃國境內傳播開來的時候,人們才看到鬆讚幹布不僅有勇有謀,還是一個可以肩負傳承吐蕃文化大任的優秀領導者。吐蕃文的出現使得吐蕃境內羌族各部的文化融合有了堅實的基礎。一直到後來吐蕃文發展成為藏族通行的藏文,吐蕃文也在曆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

另外,在經濟上,鬆讚幹布的貢獻主要是改進農業、製定度量衡,發展商業等。

另一個重要的舉措是在外交上,鬆讚幹布采用和親與外戰兩種策略。比如對唐朝,就先後采取了這兩項策略,而且運用相當成功。

公元641年,鬆讚幹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時隻有25歲。這樣一個年輕的國王,他是如何說服大唐皇帝把本國的公主嫁給他這個邊遠的蠻夷之國呢?麵對強盛的大唐,他是如何做到不卑不亢的?其實,鬆讚幹布迎娶文成公主的過程,絕非史書上記載的那麼浪漫,反而充滿了血腥氣。

公元634年,鬆讚幹布聽說突厥和吐穀渾均娶唐朝公主,也遣使赴唐溝通關係,可是求親未果。據說大唐拒絕鬆讚幹布的要求,是因為他說話太狂妄,惹惱了李世民。吐蕃史書記載,鬆讚幹布要求娶唐公主一事時,說:“讚普致書唐主曰:若不許嫁公主,當親提五萬兵,奪爾唐國,殺爾,奪取公主”。如此大的口氣,當然會惹惱唐太宗了。唐太宗肯定會想,這個蠻夷之國如此狂妄,竟然以這等口氣和大唐商議聯姻之事。結果拒婚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其實,提出和親時的鬆讚幹布隻有18歲,羊同等還未征服,他口中的五萬人應該是吐蕃對外作戰的所有兵力了。如果真要提5萬人攻大唐,那麼吐蕃國內就隻有施展空城計的份了。

說是這麼說,鬆讚幹布無非是想在大唐麵前提高自己族人的顏麵。吐蕃使者回去後,不敢實報,推說大唐拒婚是吐穀渾王離間所致。鬆讚幹布信以為真,遂聯合羊同率兵共擊吐穀渾。當時正值唐太宗滅了東突厥,為了打通了西域的通道又派李靖征伐吐穀渾之時。638年8月,吐蕃軍號稱出動二十萬人馬進攻吐穀渾。吐穀渾王看吐蕃軍攻勢很猛,抵擋不住,就退到環海一帶。隨後吐蕃大軍進屯唐鬆州(今四川鬆潘)西境,遣使進貢金帛,聲稱來迎娶公主,其實是想和唐朝叫板,爭取對吐穀渾的控製。

事實上,吐蕃自身的兵力也就5萬,其他的兵力來自羊同等國。但是,吐蕃的來勢相當凶猛。再加上驕傲狂妄,使得唐太宗大為氣憤,即派大將侯君集負責戰事,反擊吐蕃。唐軍騎兵5萬人於9月抵達鬆州,乘吐蕃軍不備,連夜襲擊,斬殺千餘人,吐蕃這才迫其撤軍。

鬆讚幹布遣使到長安謝罪,並再次請求通婚。據藏族傳說,此次派出的是大相祿東讚。這一次,唐太宗應允了。當然,唐太宗的金口哪能這麼容易就開呢,這其中的故事便也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流傳至今。

據說,使者祿東讚是個絕頂聰明的人。祿東讚在長安求親的時候,各國來求親的使者很多。唐太宗下了一道命令,要前來求親的使者先解答五個難題。哪一國使者能夠解答,就答允跟那國和親。

第一道題目是要求把一根很細的絲線,穿過一顆有九曲孔道的明珠。祿東讚把絲線係在一隻螞蟻的腰部。螞蟻帶著絲線,爬過明珠的九曲孔道,絲線也就帶過來了。

第二道題目是把一百匹母馬和一百匹小馬駒兒放在一起,要求辨認出哪匹馬駒兒是哪匹母馬生的。祿東讚把母馬和馬駒兒分開關了一天,斷絕了馬駒兒的飼料和水。第二天,再把它們放在一起。餓慌了的馬駒兒分別奔到自己的母親那裏去吃奶。它們的母子關係也就認出來了。

祿東讚通過了一道道考試,最後一道是要從二千五百名美貌年輕的女子中,找出誰是文成公主。祿東讚憑他敏銳的眼力,一下子就把那儀態大方的公主認出來了。

這些傳說或許不大可能是事實,但是這個流傳在青藏高原人民心中的“五難求婚使”的動人故事,卻反映了吐蕃人民對唐蕃友好的願望和完成這個使命的使者的讚美。

公元641年,24歲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護送下,動身到吐蕃去,送親規格非常之高。鬆讚幹布親自率軍遠行至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迎候,並在邏些(今拉薩)邊建造大昭寺,以示紀念。

其實鬆讚幹布迎娶大唐公主也是雙方政治上的一種互相妥協。唐朝與吐蕃之間雖然長期處於和戰不定的局麵,但兩國的聯姻使但雙方交往密切,民間接觸更為頻繁,“金玉綺繡,問遺往來,道路相望,歡好不絕”漸漸成為是唐、蕃關係的主流。

這一舉措同時也促進了唐朝和吐蕃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公主嫁入吐蕃後,兩國的經濟聯係日益緊密起來,中原地區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科學知識陸續傳到吐蕃。同時,吐蕃的畜產品及裝飾、遊藝等,也傳入中原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