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格桑漫野的吐蕃國(2 / 3)

公元644年,鬆讚幹布滅掉羊同國,統一了青藏高原。而羊同的旁邊就是唐朝西域的四個屬國——龜茲、於闐、焉耆、疏勒。在吐蕃逐漸強盛後,它的擴張勢必會觸犯到大唐的利益。於是,唐蕃之戰也就不可避免了。

可歌可泣的大非川之戰

鬆讚幹布在世時雖然沒有能力動搖大唐的強勢地位,但是他在位時各項舉措以及吐蕃的發展,已經為吐蕃的擴張提供了充足的條件。

公園650年,鬆讚幹布逝世,他的孫子芒倫芒讚讚普繼承王位。其實這時候掌握大權的是大相祿東讚。祿東讚也是吐蕃史上劃時代的任務,他不但協助鬆讚幹布娶到了文成公主,還通過劃分田界是吐蕃走上封建王朝的道路。他和大唐可沒有什麼親戚的臉麵可言,首先就把擴張的矛頭指向了吐穀渾。

公元670年,吐蕃進攻西域,吐穀渾大臣素和貴投奔吐蕃,吐蕃根據他提供的軍事情報,派遣精銳騎兵突破吐穀渾黃河防線,占領了吐穀渾的主要軍事基地。吐穀渾王帶領妻子弘化公主被迫遷到了浩門河流域。吐穀渾可是大唐的西域重鎮,為了援救吐穀渾,唐朝派兵駐紮在涼州和鄯州(今樂都),與吐蕃形成了對峙局麵。到了鹹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又出兵西域取得了安西四鎮,使大唐喪失了在西域地區苦心經營的四大軍區。唐朝不要說河西地區,連三輔之地都有危險。為此唐帝國派遣大將軍遣薛仁貴率兵從青海湖西岸向吐蕃發起反擊。大非川之戰由此拉開了帷幕。

大非川在今青海省共和縣西南切吉曠原,位於青海湖南。東至磧石軍,西至伏羅川,由此往西可至於闐,東北至赤嶺,西北至伏俟城,南至烏海、河口,是青海重要的領地,戰略位置非常重要。表麵看來,大非川一役似乎隻是高宗為了救援屬國之戰。實際上,這是大唐和吐蕃在西北邊境上對於戰略領土的爭奪戰的爆發。對此,唐高宗任命當時在朝鮮戰場上聲名赫赫,被譽為“三箭定天山”的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即拉薩)道行軍大總管,率領大軍討伐吐蕃,以奪回安西四鎮,控製河西走廊,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並“護吐穀渾還國”。

薛仁貴等率軍向青海進發。之所以向青海進發,是因為唐政府認為吐蕃大舉入侵西域,其國內必然空虛。因而攻取吐蕃之都城邏娑是其最終目標。這個“圍魏救趙”之法,使得西域布置的兵力起到了牽製作用,戰略部署不能說不高明。

薛仁貴率領十萬之眾長途跋涉,曆經千辛萬苦,經鄯州(今青海樂都)一路行軍來到青海湖南之大非川。茫茫高原,道路崎嶇、氣候多變、水土不服、環境陌生等多種原因困擾著他們。薛仁貴便命令郭待封就地留守,說:“烏海地勢險要,而且瘴氣彌漫。我們進入死亡之地,非常危險,但抓住戰機就能立功,稍一遲緩就會落敗。大非嶺寬闊平坦,可以設置兩重柵欄,存放輜重,留下一萬人守衛。我率軍日夜兼程,奔襲敵軍,如此則可以大功告成。”自己則帶領輕騎奔襲。

其實,命令郭待封留守本來就非其所願。就在薛仁貴抵達河口遇到敵軍,殺敵無數,繳獲牛羊數以萬計之時。並乘勝進占烏海城,以待後援之時。他卻得到了輜重盡失的消息。原來,郭待封自認為資曆和官職都比薛仁貴高,不服從薛仁貴的調度,擅自率領後勤部隊在茫茫草原上行進。由於托運糧草的車馬在道路不便的地方行進非常緩慢,在半路上遭到了吐蕃軍隊的截擊。薛仁貴隻好退軍大非川,8月,吐蕃軍在欽陵指揮下,以40餘萬大軍逼唐軍決戰。薛仁貴無險可據,更無糧草供應軍需,大敗,幾乎全軍覆沒,薛仁貴等“與欽陵約和而還”(《通鑒》卷201)。這是唐朝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這一次戰役也標誌著唐朝幫助吐穀渾複國的計劃徹底破滅。戰後,吐蕃軍占據了安西四鎮。唐朝被迫撤銷四鎮建製,安西都護府遷至西州(治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吐穀渾亦並入吐蕃,成為其別部。

雖然吐蕃在此戰中也大傷元氣。但是這次戰爭也顯示了吐蕃強大的戰爭能力,可以動員40萬之眾,這隻有鼎盛時期的匈奴和突厥做到過。

吐蕃在大非川之戰中取得的勝利,使其獲得對西域諸羌的絕對控製權,但吐蕃兼並諸羌、擴張領土的腳步並沒有就此停止。得到吐穀渾之後,泛濫的貪欲使其加緊了向東方和東南方擴張的腳步。雖然東方有巨人般的大唐王朝,但吐蕃總是前仆後繼地向強大的唐朝爭奪土地。

然而,盛唐王朝也絕不是好惹的。吐蕃的愈站愈猛已經大大刺激了唐朝敏感的神經。擴張與征服並不是隻有吐蕃這樣一個大唐眼中的蠻夷之國才有的專利。而且也隻有強者與強者之間的較量才能使曆史更加精彩。吐蕃雖然贏得大非川之戰的勝利,但唐蕃之戰隻是拉開了序幕,大唐的反擊戰也即將開始……

大唐對吐蕃的反擊戰

雖然大非川之戰最終以吐蕃的勝利宣告結束,但是,迫於連年戰爭造成的兵力衰弱,吐蕃或許也思索著暫時收斂一下囂張的氣焰。於是便派遣特使論仲琮到唐朝議和,希望雙方罷兵。然而,唐朝方麵似乎並沒有答應議和的意思。

雖然吐蕃遣使議和,但並沒有真的就此罷兵。吐蕃還是在不失時機地侵擾大唐邊境地區,可以說,兩國的邊境人民一直就沒有太平過。

公元676年,吐蕃大舉進攻鄯、廓、河、芳四州。唐高宗得知消息非常憤怒,立刻派出周王李顯和相王李輪率領諸多大將前去反擊。兩位王爺率領兩路大軍浩浩蕩蕩開向吐蕃,一場惡戰一觸即發。

但讓唐高宗沒有想到的是,兩位王爺率領一大批名將,居然還是吃了敗仗!在皇宮內坐臥不安的唐高宗得到吃敗仗的消息,隨即把還在朝鮮戰場上廝殺的劉仁軌拉來抵禦吐蕃。同時還在全國範圍內頒發《舉猛士詔》,在全國海選體格健壯、弓馬嫻熟的猛士充入軍中服役,這反映出了當時吐蕃的危害在唐高宗心中的分量。公元678年,唐高宗又繼續任命中書令李敬玄代替劉仁軌的洮河道行軍大總管的職務。李敬玄不習軍事,劉仁軌偏要推薦他走馬上任,主要是想讓他丟人現眼。李敬玄當然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本想推辭,但唐高宗不予批準。同年,吐蕃又犯大唐邊境。李敬玄帶兵出戰,任命左衛大將軍劉審禮為洮河道行軍司馬,統領先鋒部隊,益州長史李孝逸、巂州都督拓王奉益調動劍南道、山南道的兵馬配合洮河軍的行動,18萬唐軍浩浩蕩蕩,開赴青海(今青海湖)前線。

這次戰役最後決勝負的地方還是在大非川,似乎命運作怪,這次失敗的一方仍然是唐軍,而且敗得很慘。這次吐蕃的統帥是名將噶欽陵,他曾率四十萬吐蕃軍打敗過大唐名將薛仁貴。這次,噶欽采取陵誘敵深入的策略,誘使劉審禮的先鋒部隊孤軍冒進,陷入了吐蕃軍的重重圍困。工部尚書劉審禮戰死,而主帥李敬玄是文人帶兵,膽戰心驚,沒有辦法,隻得退至承風嶺,利用泥溝結陣固守。而後麵又有吐蕃追兵,唐朝大軍幾乎難以脫身。吐蕃軍占據了有利地形,加上絕對優勢的兵力,隨時會發起猛烈攻擊。

在此危急關頭,作為堂堂的三軍統帥,李敬玄再也威風不起來,唯有狼狽逃竄。此時幸虧旁邊還有一員名將——左領軍將軍黑齒常之,他親自率五百名將士,趁著月黑風高殺進了吐蕃軍營,此時的吐蕃自以為唐軍已是甕中之鱉,軍心懈怠,麵對唐軍的偷營劫寨,吐蕃軍任何沒有防範,頓時陷入大亂,唐軍殺死300多人,吐蕃將領跋地設匆忙逃命,唐軍主力終於化險為夷,得以返回鄯州(今青海樂都)。

雖然左領軍將軍黑齒常之的偷襲取得了成功,但此舉僅僅使得唐軍殘部撤退成功而已,唐軍的反擊戰還是以慘敗告終。又一次的大非川之戰,讓唐軍幾近全軍覆沒,《新唐書》上說“敬玄僅脫”,大非川似乎真的成了唐軍的傷心地!

唐高宗時期對吐蕃的連戰連敗。史書也載他“儒仁無遠略”。武則天把持天下後,繼續與吐蕃之間的戰爭。

在對吐蕃作戰方麵,大唐又重新取得了勝利,而最先吹響勝利號角的王孝傑。

王孝傑是唐朝有名的將領,京兆新豐(今陝西臨潼)人。王孝傑少年時便從軍入伍,隨唐軍四處征戰。因屢立戰功,很快便晉升為軍官。公元678年,唐高宗派李敬玄劉審禮等大將出擊吐蕃時,王孝傑也跟隨期中。後來被吐蕃俘虜,但因為王孝傑的長相酷似吐蕃芒鬆芒讚讚普,因而沒有被殺害,並最終逃回大唐。

後來由於武則天在當政後,一直忙於鞏固自己的政權,使邊疆各少數民族有了可乘之機,尤其是吐蕃,更是虎視眈眈。吐蕃於大唐的矛盾又日益尖銳起來。公元692年,大唐發兵欲收複西域。為了保證作戰能順利進行,武則天破例啟用了久在吐蕃,對吐蕃軍情比較了解的王孝傑為武威軍總管,率西州都督唐休璟、左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率眾以討伐吐蕃。十月,王孝傑率兵從西州(今新疆吐魯番)出發,大破受吐蕃冊封的西突厥可汗阿史那餒子。吐蕃軍在噶爾·欽陵率領下前往救援,也被王孝傑擊退。隨後,王孝傑率唐軍轉戰數千裏,直至於闐等地,大破吐蕃。二十五日,王孝傑乘勝一舉收複龜茲、於闐、疏勒等鎮。這次唐軍大破吐蕃兵,取回四鎮,唐朝重新將安西都護府更置於龜茲,屯兵鎮守。

這回大唐可真是出了一口惡氣。王孝傑則一戰成名,取得了對吐蕃的大勝。武則天聽到捷報大悅,謂侍臣曰:“昔貞觀中貝綾,得此蕃城,其後西陲不守,並陷吐蕃。今既盡複於舊,邊境自然無事。孝傑建斯功效,竭此款誠,遂能裹足徒行,身與士卒齊力。如此忠懇,深是可嘉。”王孝傑受到了重用。

王孝傑收複四鎮後,又多次與吐蕃在西域和青海開戰,各有勝負。公元695年(證聖元年),論欽陵、論讚婆舉兵攻打濫洮,王孝傑以肅邊道大總管討伐,雙方大戰於素羅汗山,唐勝吐蕃敗。王孝傑幾乎成打吐蕃的專家了。

就在雙方戰火連天的時候,公元696年,唐朝接到了吐蕃大相論欽陵的請和要求。論欽陵要求大唐約罷四鎮兵,並分西突厥十姓的土地給他。武則天遣通泉尉郭元振出使到吐蕃交涉。

雙方唇槍舌劍,你來我往,互不相讓,就十姓突厥、四鎮的歸屬問題各執一詞。由於這些地方對雙方來說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都不肯相讓。吐蕃自然是為了自身的安全著想,唐朝又何嚐不是呢?更何況唐朝已經成功收複了這些地方,焉有相讓之理?何況西域一失,吐蕃控製沙磧,唐就無法渡過去,河西諸郡都將受到威脅,伊州、西州、北庭、安西等地將全部消失,唐也不可能放棄西域。所以雙方始終都不肯讓步。

此時,郭元振也向武則天上書,建議向吐蕃要回青海和吐穀渾的土地。既然吐蕃看重十姓突厥、四鎮的地方,那唐朝就要回青海和吐穀渾的土地。郭元振向武則天獻計說:“祿東讚一家三世為大相,立功甚大,但難免功高蓋主。論欽陵專國事以久,諸弟皆才略沈雄,各領方麵兵,吐蕃朝中君臣俱憚之。棄都鬆(器弩悉弄)讚普現已成年,我觀此人也有雄才大略,必要收回權力。兩者勢成水火。現吐蕃因連年戰事,民眾負擔徭役過重,早已厭戰。論欽陵自忖戰神,擁兵專權,獨不願講和。我們隻需每年派去和談使者,讓論欽陵每年都拒絕我們,如此吐蕃國人必然對他愈加不滿。不滿愈深,望和就愈切,論欽陵就是想大舉用兵也難了。等到上下猜疑,吐蕃必發生內亂。我看到時候論欽陵自身都難保。”武則天深以為然,采納郭元振的計策。

事情的發展也正如郭元振所料,果不其然,事後,論欽陵漸漸招致吐蕃權貴的不滿,器弩悉弄便與大臣論岩等密謀,乘論欽陵外出之際,借口打獵,殺了他的親黨2000餘人。論欽陵得知大驚失色,慌忙舉兵對抗。但由於他已經大失人心,雙方還沒有開戰,他的手下兵士便四散潰逃,論欽陵勢單力孤、走投無路,最終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經此內亂,吐蕃實力消耗很大,也暫時無力再對外擴張。以後唐蕃還發生過幾次戰爭,但大多以吐蕃失敗告終。值得一提的是,器弩悉弄讚普也是吐蕃曆史上頗有作為的讚普,隻是死得太早。他死後,繼任的棄隸縮讚讚普隻有7歲,根本無力與唐抗衡。此時的唐蕃之間,唐朝的實力已占據了絕對的上風。吐蕃隻有表現出求和的姿態才能和唐朝這個宿敵繼續周旋下去,這期間吐蕃像唐朝進獻的良馬、黃金不計其數。看來吐蕃是真的需要休養生息一下了。

吐蕃達到鼎盛時期

如果說鬆讚幹布奠定了吐蕃走向鼎盛的基礎,那麼在棄隸縮讚讚普時代,吐蕃真正走向了鼎盛。這當然離不開前幾代君王的功績,但同時,棄隸縮讚讚普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一係列作為,以及他卓越的治國才能。更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棄隸縮讚讚普在位時期從公元704年到754年。此時的吐蕃已經逐漸從內亂帶來的陰影中走出來了,有了一個較好的發展環境。713年,“歸並綠地、灰地”,開始按土地肥瘠分別征稅。718年,劃分三如王田園田與草田的份地。719年,清算三如王田的份地數、草田數,劃分大藏王田的份地。720年,清算大藏園田的份地。726年,合八個征稅區為四個,財政統一。744年,造各地兵士的灰冊(農牧民戶口籍稱紅冊,後改用黃紙造冊)。這些措施,都表示吐蕃在進步。吐蕃史書中記載“棄隸縮讚王在位,萬民安樂,王與大相悉諾邏恭祿謀議相合,親征漢地,攻下瓜州等城鎮。……南方下部,爨(音篡cuàn)部白蠻王,其部頗不小,我王運其睿智奇謀,蠻王(南詔王)閣邏鳳終於降附。”棄隸縮讚讚普時造成了極盛的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