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格桑漫野的吐蕃國(3 / 3)

切合實際的經濟政策給吐蕃帶來了經濟的大發展,但是在外交上,此時的吐蕃和唐朝的關係隻能說是和戰參半。有和,比如再一次和親,迎娶唐朝的金城公主;有戰,比如吐蕃於公元714年(唐開元二年)率眾十萬大舉攻打臨洮。總歸是有戰有和,戰和交錯。但無論戰還是和,都要以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吐蕃和唐朝的關係,又怎麼是一個“戰”還是一個“和”來概括呢。

我們先來說說和的部分。棄隸縮讚讚普剛繼位時,便派大臣悉董熱固去唐朝求婚,盡管當時讚普還年幼。公元710年(唐景龍四年),唐中宗降金城公主嫁往吐蕃,吐蕃遣使迎公主入藏,中宗親送至始平(今陝西興平),《新唐書·吐蕃傳》記載:唐中宗親自送金城公主至始平縣,“帳飲,引群臣及虜使者宴,酒所,帝悲啼噓欷,為赦始平縣,罪死皆免,賜民徭賦一年,改縣為金城,鄉曰鳳池,裏曰愴別。”並贈以錦繒、雜伎百工和龜茲樂,命左衛大將軍楊矩持節護送至吐蕃,讚普為另築城居。

說起金城公主的遠嫁吐蕃,這裏還有一個故事呢。

傳說吐蕃王朝三十七代讚普赤德祖丹的王後生了一個額寬鼻高的漂亮兒子。大臣們都說這是天神之子,大臣們建議:太子乃是天神之子,他長大後娶親必要隆重。而當地的姑娘談吐舉止不雅,不如效仿前輩鬆讚幹布迎娶文成公主那樣,娶一位美貌賢淑、溫柔大方、知書達理的唐朝公主。於是,讚普便派使者到唐朝京城長安求親。時下的唐中宗很快便應允了這門親事。

可是金城公主離開長安尚未抵達藏區,江察拉溫便不幸騎馬摔死。金城公主進藏後聽到這一噩耗,痛不欲生。在封建社會,嫁出去的姑娘如同潑出去的水,皇帝的女兒也不例外。金城公主無法回到長安,隻能一輩子生活在吐蕃。藏族大臣們於心不忍,便左說右勸讓她嫁給了江察拉溫的生父—讚普赤德祖丹。赤德祖丹非常高興,倍加愛憐,修書給唐中宗說:“我是外甥,你是舅舅,咱們是老親戚了。我十分鍾情金城,一定好好待她。”接著,就在自己的宮殿附近,專為金城公主建了一座“傍塘宮”。

其實棄隸縮讚讚普所娶金城公主乃中宗李顯養嗣雍王之女,照理說和唐玄宗一個輩分,這顯然是讚普的自謙了。

但是,金城公主的這次和親之旅一開始不但沒能換回吐蕃與大唐的和平共處,反而引起了另一場戰爭。

金城公主下嫁吐蕃之後,吐蕃請求唐廷以河西九曲之地作為公主的陪嫁,理由是作為公主的湯沐之所。其實吐蕃這樣要求是有自己的軍事企圖的,河西九曲在今青海西藏交界處,那裏的拉加寺渡口等至今還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新唐書》上說“九曲者,水甘草良,宜畜牧,近與唐接。” 很顯然,這個地方的地理位置相當重要。吐蕃如果得到這塊土地,就會為他們下一步入侵唐本土提供一塊踏板。

當時的左衛大將軍楊矩因護送有功,升鄯州(民和)都督,他受吐蕃重賄,請準中宗把“天下第一橋”也就是鳳林關以西的黃河九曲之地,包括青海之循化、尖紮、同仁、貴德、貴南、共和、化隆及民和南部,劃為金城公主“湯沐邑”,以其賦稅奉養公主。唐廷不但答應了,中宗還下令在永靖縣塔坪(王台鎮屬村)設了一處既加工糧食,又能住宿休息的食宿站,作為湯沐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公主和來往使者供應膳食。今遺址尚存。

開戰的日子終於還是到來了,公元714年(唐開元二年),吐蕃大將坌達延、乞力徐等率兵10餘萬進攻唐臨洮(今甘肅臨潭)、蘭州、渭州(治襄武,今甘肅隴西東南)等地,消息傳到唐廷,朝中上下大驚,楊矩立刻畏罪自殺。唐玄宗馬上組織反擊力量,派薛仁貴的兒子——左羽林將軍薛訥率軍去抗擊吐蕃軍。

是年十月,薛訥與大仆少卿王晙率軍至渭源,在武階驛與吐蕃兵相遇,唐軍主力並不固守城池,而是實施機動,尋機殲敵。薛訥與王晙互成掎角之勢,夾攻吐蕃兵。吐蕃大敗,退至洮水。薛訥與王晙猛追不舍,吐蕃見無路可退,於是背水一戰,誓死抗爭,雙方又在長城堡大戰一場。唐軍先鋒大將王海賓率先與吐蕃軍遭遇,他一馬當先衝入敵陣。因為吐蕃早已退無可退,便也拚命死戰,王海賓軍少,最後力戰而死。

隨後,薛訥率軍趕到,見吐蕃軍隊不整,衝殺隻憑血氣,遂抓住有利時機,將吐蕃軍分割開來,逐一包圍,吐蕃全軍覆沒。《新唐書》記載,吐蕃軍“相枕藉死,洮水為不流。”這一仗,唐軍取得了大勝。捷報傳至長安,朝野轟動,唐玄宗更是頗為高興,派倪若水慰軍記功,吊祭戰亡將士,同時追贈王海賓為左金吾衛大將軍。

經過此戰後多年,唐鞏固了河隴一帶的防務。而吐蕃經此慘敗,采取求和政策,金城公主也上書朝廷請求修好。從此之後,吐蕃與唐朝之間,終於有了短暫的和平。

但是棄隸縮讚讚普時期正是吐蕃國力最強盛的時代,他並不會因為這一次的失利就放棄繼續擴張的雄心。而來之不易的和平也將在統治者的策略下變得愈加短暫。不但吐蕃的國王不會放棄擴張疆域,連大唐國王,也不再任由吐蕃挑釁,慢慢地開始了一係列主動攻擊。公元727年,吐蕃攻打唐瓜州城,準備再奪西域四鎮。唐朝大將蕭嵩則用反間計,大敗吐蕃,殺吐蕃大將悉諾邏恭祿。公元729年,唐軍從瓜州反擊,擊敗吐蕃,一舉攻下石堡城,並分兵據守各重要地點,拓境1000餘裏。

王海賓死後遺下一個9歲的兒子王訓,唐玄宗將他收養在宮中,拜朝散大夫,並賜名忠嗣。此時王忠嗣此時已長大成人,730年,王忠嗣率軍攻擊吐蕃軍。戰前,王忠嗣偵察得知,棄隸縮讚讚普正在玉川檢閱軍隊,決定率部攻其不備。沒想到王忠嗣的這一戰略遭到其他將領的一致反對反對,但是他考慮再三,決定堅持己見。隨後僅率三百精騎,星夜出擊,殺吐蕃個措手不及。吐蕃大敗潰逃,棄隸縮讚讚普隻身倉皇逃走。

此戰是唐對吐蕃所取得的最大勝利,大唐月吐蕃的百年戰爭,唯有此次讓唐軍大呼痛快。而此時的王忠嗣也不過隻有二十多歲。

吐蕃眼見戰爭均以失敗而告終,也真正認識到雙方力量對比的懸殊,於是隻好講和,這才發生了皇甫惟明入藏的事情。而且金城公主入蕃30年,力促唐蕃和盟。此間,唐、蕃雖曾進行過多的次戰爭,但由於金城公主的努力,雙方使臣往來頻繁,終於在開元二十一年,既公元773年,唐、蕃在赤嶺(今青海湟源西日月山)定界刻碑,約以互不相侵,並於甘鬆嶺互市。

棄隸縮讚讚普創造了吐蕃的鼎盛,但是大唐確是他無法動搖的強大勁敵。也正因唐朝的強大,吐蕃擴張的雄心才始終未能真正實現。假如大唐就這樣強盛下去的話,吐蕃可能也就更沒有機會了。但是曆史是不能假設的,一場“安史之亂”轟然降臨,大唐亂了,唐蕃之勢也陡然傾斜。

盛極而衰,吐蕃的崩潰

公元754年,吐蕃政權出現動蕩。棄隸縮讚讚普遭遇政變,被臣下謀害,兒子棄鬆德讚繼位。棄隸縮讚讚普無疑是吐蕃曆史上繼鬆讚幹布之後的又一位傑出的君王,他輝煌一生,指點江山。但是當他帶領吐蕃走向鼎盛之後,這場政變不僅使他失去了王位,還失去了生命。

然而,曆史就是這樣的機緣巧合。吐蕃發生政變後,公元755年,唐朝“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倉皇出逃。作為一直有著擴張雄心的吐蕃,“安史之亂”帶給唐朝的是災難,而對於吐蕃來說,無疑是最好的機會。

吐蕃政變後,直到棄鬆德讚讚普繼承王位才漸漸安定下來。他上任後首先著手消除政變帶來的惡劣影響,處死叛亂的貴族,鞏固王室權力,同時繼續推行擴張戰爭,他最大的目標當然還是大唐。此時的棄鬆德讚讚普看到了打敗唐朝的最佳時機。

吐蕃的政變和唐朝的“安史之亂”前後相差隻有一年,但“安史之亂”給大唐王朝帶來了甚至可以說是致命的打擊,唐的衰敗顯得更為急劇。為了對抗反叛的安祿山,唐朝統治者不惜抽調隴右、河西兩鎮精兵防範叛軍。這樣一來,邊防自然空虛,吐蕃乘虛而入,河隴、西域之地先後為吐蕃所占。而吐蕃的變亂並沒有傷筋動骨那麼嚴重,總體的打擊力度不算太大,吐蕃的盛世因此也得以慣性地延續。所以吐蕃經常長驅直入唐境,唐都長安也處於吐蕃的威脅之下,甚至在公元763年還曾經一度攻占長安。大唐的處境真可謂是淒慘。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自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至唐代宗寶應元年(755~762年)結束,前後達7年之久。這次曆史事件,是當時社會各種矛盾所促成的,對唐朝後期的影響尤其巨大。

“安史之亂”使唐王朝一蹶不振,此後實際上統一的中央王朝已經無力再控製地方,唐朝鎮守邊關的兩元大將也因“安史之亂”的影響而先後喪生。哥舒翰因“安史之亂”死於潼關,另一名因潼關之戰而死的是高仙芝,兩人都是在西域屢戰屢勝的常勝將軍。

兩位大將先後離去,危如累卵的唐朝再也沒有能阻擋吐蕃的將領了。到公元763年(唐廣德元年)九月,吐蕃大舉東進,唐邊將向朝廷告急,宦官程元振置之不理,根本不向代宗報告。於是,吐蕃入大震關,然後長驅直入,取蘭、河、鄯、洮等州。

至此,隴右地都被吐蕃所得,唐朝再也無險可守。

接下來,吐蕃繼續東下,涇州刺史高暉投降,並引吐蕃深入內地,吐蕃一舉攻下邠州(今陝西彬縣),繼續東進至奉天(今陝西幹縣)、武功(今陝西武功西),京師震動,唐代宗這才急急忙忙詔郭子儀為副元帥,帶兵出戰。

郭子儀雖然能征善戰,是一位久經沙場的老將,但由於受到排擠,久居京師,手下沒有一兵一卒,雖為副元帥,卻也隻是掛名而已。倉促中臨時湊集了人馬到鹹陽(有史載隻有幾百人),又如何是二十餘萬吐蕃大軍的對手?終於,吐蕃攻陷了唐朝都城長安。《新唐書》道:“代宗幸陝,子儀退趨商州。高暉導虜入長安……”,而在吐蕃史書中則清楚地寫著:“尚結息、論達紮(馬重英)、尚息東讚、尚讚婆等引兵至(唐)京師,陷(唐)京師,唐王出逃……”

盛極一時的大唐王朝的都城,被稱之為天可汗之都的長安,就這樣被一個少數民族攻陷了!大唐的繁華盛事在瞬間轟然崩塌,在一眨眼間就不複存在了。

雖然吐蕃雖然攻陷了長安,但並沒能守住,很快就撤離了。

關於吐蕃撤兵的原因,或許隻有吐蕃首領才說得清楚。據說當初吐蕃攻入長安後,也立了一個皇帝,就是金城公主的侄子——廣武王李承宏。他既是唐室正宗,也和吐蕃有關,作為傀儡皇帝再適合不過了。但是為什麼大軍也進入長安城了,皇帝也立了,按理說可以昭告天下了,吐蕃大軍又撤退了呢?按照唐史記載,是郭子儀設疑兵,恐嚇吐蕃軍。當時,光祿卿殷仲卿在藍田招聚了千人,嚇唬吐蕃說:“郭令公軍且來!”而少將王甫也每天伐鼓噪苑,於是吐蕃大震,驚慌起來,於是在長安據守了15天,便倉皇退兵了。這顯然是不合常理的。真正的原因是吐蕃進入長安,甚至是從進入中土開始就遭遇了頑強的抵抗。而且吐蕃遠離故土,並沒有能力控製長安這樣的大城市。從戰略上考慮,吐蕃的撤兵也就不難理解了。

從這一回合的交鋒來看,吐蕃無疑取得了完勝,但是,吐蕃的鼎盛似乎失去了繼續下去的動力。棄鬆德讚雖然取得了他所有祖輩都未曾取得的輝煌,但一個國家的盛極而衰卻是不可抵擋的曆史洪流,直接導致吐蕃走下坡路的原因是內亂。

棄鬆德讚讚普後期,即786年左右,吐蕃開始由極盛轉向衰弱。由於與唐、大食、回鶻為敵,戰爭負擔遠遠超過現有的經濟實力。民眾困於兵役,又遭災荒,民怨沸騰。而統治階級根本不留意這個危機,卻一心互奪權利,變亂接連發生。正如793年南詔王給韋臯信裏所說“天禍蕃廷,降釁蕭牆,太子兄弟流竄,近臣橫汙,皆尚結讚陰計以行屠害,平日功臣,無一二在”。尚結讚為首的一部分宦族,獨攬大權,排斥異己,連讚普家庭也加以幹涉。他居大相位將近二十年(796年死),造成了讚普失權的惡例,此後四十餘年,讚普繼承都由權臣安排,內部矛盾因而愈趨激烈。796年,棄鬆德讚讚普死,吐蕃內亂表麵化,正式進入衰亡時期。

棄鬆德讚讚普有三子,死後,長子牟尼讚(足之煎)讚普繼位。在吐蕃社會中,王室和貴族是奴隸主階級,其餘的人都是屬民,屬民包括平民和奴隸。8世紀中葉以後,屬民反抗奴隸主階級的鬥爭此起彼伏,王室和貴族之間的權力角逐也很激烈。牟尼讚三次平均百姓的財富,以緩和階級矛盾,但始終未能改變現狀。

9世紀初,吐蕃王朝相繼大力發展佛教,王朝政務把持在佛教僧人缽闡布之手。當時吐蕃有一人出家為僧,七戶平民供養的製度,還製定了嚴刑峻法,鎮壓反佛勢力,又極力與唐朝和盟,以抑製貴族勢力,最後遭到崇信本教的貴族權臣殺害。其後,達瑪在貴族勢力的擁戴下即讚普位,厲行“禁佛崇本”的政策,不久就被一位僧人刺殺。這位吐蕃最後一位讚普因為滅佛政策,導致了王朝崩潰。

公元843年內戰紛起,4年後平民起義。在經過一場席卷吐蕃全境的奴隸平民大起義之後,吐蕃奴隸製社會全麵瓦解。吐蕃王朝崩潰後,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漢文史籍仍泛稱青藏高原及當地人民為“吐蕃”或“西蕃”。

由此可見,吐蕃曆史上的影響力是如何深遠。但無論如何,這個國家已經不複存在,隻留下幾許生動的傳說在青藏高原上世代留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