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音樂王國——龜茲(1 / 3)

龜茲國,唐代安西四鎮之一。古代龜茲國不僅是西域政治,經濟,佛教中心,在藝術方麵成就斐然,龜茲國在音樂,舞蹈方麵成就及高,是西域樂舞的傑出代表。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中寫道“龜茲伎樂,特善諸國。”能夠得到這位學識豐富的高僧認同,可見龜茲音樂的成就幾何。龜茲國這片國土醞釀出妙曼音樂,與他國情的絢麗多姿而又充滿了神秘感密切相連。

龜茲與中原的淵源

“南山截竹為爵策,此樂本自龜茲出”唐朝詩人李顧在《聽安萬善吹密策歌》一詩中對龜茲國音樂有生動的描寫,傳承千古。詩中所說的龜茲,是我國古代西域大國之一。龜茲處在西域中心的十字路口上,在塔裏木沙漠邊緣一個綠洲上。從龜茲河逆流而上,就可進入天山中部的巴音布魯克草原,繼續前進,就將看到一片富饒的土地,處處閃耀著異域的文化光彩,這便是古龜茲國的領域。這是一個一如音樂一樣多姿的民族,是廣漠沙土中一滴清澈的水珠,隻是被曆史的樹葉掩埋。

龜茲國的曆史相當悠久,關於龜茲最早記載,是在班固寫的《漢書》中。《漢書》中記載:龜茲國,王治延城,去長安七千四百八十裏。戶六千九百七十,口八萬一千三百一十七,勝兵二萬一千七十六人。大都尉丞、輔國侯、安國侯、擊胡侯、卻胡都尉、擊車師都尉、左右將、左右都尉、左右騎君、左右力輔君各一人,東西南北部千長各二人,卻胡君三人,譯長四人。南與精絕、東南與且末、西南與杅彌、北與烏孫、西與姑墨接。能鑄冶,有鉛。東至都護治所烏壘城三百五十裏。

同華夏大地上別的部落一樣,早期的發展中,龜茲國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文字記載。因此,今人對龜茲國人了解甚少。隻知道他們使用一種叫“焉耆”的龜茲語,或者叫作吐火羅語的語言;流行短發;在新年之初盛行鬥獸表演,這種鬥獸不同於一般的表演,不僅是一種大型娛樂活動,而且還有占卜的作用,據《酉陽雜俎》卷四記載:“龜茲國元日鬥牛、馬、駱駝,為戲七日,觀勝負,以占一年羊馬減耗繁息。”這些來自龜茲國殘缺的曆史更加加重了今日學者們的責任,盡力還原一個有血有肉的龜茲國,理清曆史的條理,將對人類文化的完整性做出積極貢獻。

絳賓是第一個名留史冊的龜茲王,他的父親在位的時候,正是漢武帝晚期。當時,西漢大將李廣利率領大軍討伐大宛獲得勝利後,帶著3000匹汗血馬,就經由龜茲國班師回朝。

漢朝大軍在龜茲國休整時,李廣利發現龜茲國的政局並不平靜。

原來,在龜茲旁邊有一個叫扜彌的小國,隻有兩萬多人口。龜茲與扜彌相比,也算是大國了。於是,龜茲王就倚仗武力征服了這個小國,還讓扜彌王子賴丹到龜茲作為人質。這本來也沒什麼,可問題的關鍵在於,當時龜茲和扜彌都是向西漢稱臣的。這一發現不得不讓人產生猜度,龜茲國無故入侵大漢的附屬國,是否是想借勢擴張自己以便日後圖謀不軌?於是,李廣利做出了順理成章的行動,以天朝使巨的身份命龜茲王釋放人質,並將賴丹王子帶到了中原。

作為部落的王子,賴丹在漢朝沒有受到為難,漢朝給他一官半職作為安撫。漢武帝去世之後,即位的漢昭帝就讓賴丹王子掛著漢印,以校尉的身份帶領一支小部隊到輪台屯田。從曆史記載看來,賴丹並非一個心胸大氣的人,當日他在龜茲做質子,整天看龜茲人的臉色,現在風水輪路轉,搖身一變成了漢帝國的官員,手上有了實權,更有了欺壓龜茲人的資本,小人得誌就有點不知道天高地厚,賴丹經常對龜茲頤指氣使,這讓龜茲人感到屈辱。賴丹的行為為自己引來了殺身之禍而渾然不知,多次的欺壓龜茲人而不知收斂,龜茲王終於惱羞成怒。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率兵偷襲了輪台,殺死了賴丹。之後,龜茲王立即給漢朝上書,言辭懇切地承認了錯誤,請求漢朝原諒,一再表明龜茲國殺賴丹隻是因為麵子問題,並不是要跟漢朝過不去。

龜茲國先斬後奏,嚴重傷害了漢朝的威嚴,也為律法所不容。一個附屬國竟然敢地殺害天子委派的官吏,此風一開如何得了?倘若就此姑息必然對日後漢朝的統治不利。漢朝上下對此非常惱火。但是龜茲國實在太小,要滅之一如碾死一隻螞蟻。因此,漢朝並沒有對龜茲的行為做出反應,隻是派出使臣斥責了一番就了了事。但是此事卻讓漢朝心中隱隱起了滅龜茲之心,為龜茲日後的生存留下一絲後患。

又過了很多年,漢昭帝去世,漢宣帝即位。此時,龜茲國的老國王也已經過世,王位傳到了絳賓這一代。這一時期,本已偃旗息鼓的匈奴突然死灰複燃,又對西域不斷侵擾。為了對付匈奴,漢朝再次發起大軍討伐。征討匈奴的大軍正好經過龜茲,這時漢王朝想起多年以前龜茲的不臣行為,就想順路發諸國之兵攻打龜茲。

當時,龜茲國隻有8萬多人口,全國兵力也不過兩萬。這點力量與大漢朝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龜茲王絳賓經過簡單的衡量,明白自己的處境,一旦選擇對抗,龜茲國必然是麵臨滅頂之災。為了保住龜茲國,絳賓隻有選擇妥協。於是,帶著不甘與屈辱,絳賓在危難關頭再次上書漢朝認錯,並解釋說:“當初殺賴丹王子的是先王,他也是誤聽了大臣姑翼的讒言。而我是無辜的,希望能得到皇帝陛下的諒解。”絳賓認錯態度虔誠,同時表明了自己永遠效忠大漢的忠誠,為了表示自己認錯的誠懇,他還把姑翼抓起來交給漢使,任憑處置。

龜茲王這種又認錯又認罰的態度,滿足了大漢的大國虛榮,維持了大國高高在上的尊嚴,讓漢宣帝感到很滿意,畢竟事情已經過去許多年了,而且犯錯的又是前任國王,漢王朝如果再抓住不放,實在有失大國風範。於是漢朝很大度地與龜茲達成和解,兩國的關係恢複正常。

隨著大漢與外邦貿易往來的增加,絲綢之路的開辟與繁榮,使得地處必經要道的龜茲國受益匪淺。在人來人往的交通大道上,新的文明衝擊、不同文化的輸入、新的生活方式的介入、不同觀念的交替、信息和物資在龜茲的土地交叉傳播,都極大地擴張了龜茲人的眼界,龜茲人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了。絳賓是個識大體的君主,他深刻明白,眼下正是龜茲國發展的絕好時機,龜茲國要想繼續保持這種持續發展的狀態,絕對不能與西漢為敵,因為那樣做無疑於是雞蛋碰石頭,選擇與西漢結好,不僅國家得以保存,漢朝還可以作為龜茲的靠山。

然後,龜茲國實在太小,強大的漢朝並不將其看在眼裏,要想跟強大的漢朝套關係,絕非易事。話雖如此,但是機會總是有的,龜茲王絳賓發現了機會並且牢牢將其抓住,這其中頗有很大曲折。當時,西域有個強大的國家叫烏孫國,也是漢朝的盟國,一直與漢朝保持著密切的往來。

烏孫國有位公主叫弟史,她的母親是漢朝的解憂公主。第史從小受到良好的教養,跟母親學習詩書禮儀和音樂,琵琶彈得很好,長大後出落得儀容端莊,舉止優雅。有一次,在一場國際性的宴會上,絳賓見到了弟史,立刻被她莊重高雅的風韻所傾倒。從那一刻起,絳賓對弟史產生了愛慕之情。當時的龜茲往雖然年輕,但是謀略極深,雄才大略了然於心,第史的出現撩動了他的情思,同時讓他看到福興國家一個絕妙機會。:弟史是解憂公主的女兒,是漢天子的親戚,又是烏孫王的親女兒。如果能與弟史永結秦晉之好,不僅自己可以抱得美人歸,聯姻還可以同時與漢朝、烏孫建立起進一步的友誼,不正是一舉三得的好事嗎?於是,絳賓派出使者去向烏孫王求親。

功夫不負有心人,絳賓的真誠打動了解憂公主,獲得了公主的芳心,很快就答應了婚事,兩人共結伉儷之好。

國王與公主的婚姻,受到了兩個國家的祝福,一如童話故事所寫,兩人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絳賓的才能獲得了閱人無數的解憂公主的讚許,她看出女婿是一個心有雄才大略的人,應該獲得更好的實際,為此專門給漢朝寫信,希望第史能享受皇帝宗室的待遇,並懇請朝廷允許第史入朝覲見,這也是在變相為女婿爭取地位。絳賓當然看出這是個機會,於是馬上向漢朝表示,願意陪同第史一起入朝覲見皇帝。

公元前65年,絳賓終於如願以償,陪同第史到達了長安。為了表示重視,漢朝以隆重的儀示接待了這對夫妻,並正式任命第史為公主,賜予車騎旗鼓,綾綢緞綺、金銀珍寶不計其數。這不僅僅是一次皇室聯姻,更為重要的是,這為龜茲國與中原同結相好打下了基礎,帶來了日後龜茲文化與中原文化多次交流的契機。

絳賓夫婦在長安住了一年,才帶著豐厚的賞賜回到龜茲。在這一年裏,絳賓真正見識了長安的繁榮富強,也學習到很多有用的治理國家經驗,對比自己的國家,兩相比較看出了龜茲的落後之處。他回到龜茲後,立刻仿照中原樣式建立了新的宮殿,在龜茲實行一定程度的漢化,還讓龜茲人穿起漢式服裝,修築道路,實行出入傳呼、鍾鳴鼎食的漢家禮儀。這些改觀不僅僅是為了讓龜茲人外表看起來像漢人,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細微的文化滲透,讓漢朝的先進文化融入龜茲人的生活。

由於絳賓的種種努力,帶給龜茲很大的進步,與漢家和好的政策不僅在他這一代得到保持。他的兒子丞德即位後,自稱漢外孫,繼續與漢朝通好。絳賓的遠見在未來終於得到了證實,時間最終回饋了他的努力,到了東漢時期,龜茲發展成了塔裏木盆地最強大的綠洲之國。

在龜茲國的曆史進程中,以漢朝時期最為繁榮。一方麵是因為巨大的利益,一方麵也是出於對中原文化的向往。另外加上長期以來的友誼激發的情感,龜茲人一直對中原王朝以忠誠待之,積極地吸收中原先進的文化以彌補自己的不足,即使在漢朝以後也仍然如此。

音樂、舞蹈的故鄉

龜茲國是一座藝術的宮殿,全國居民能歌善舞,孕育了龜茲國獨特的國情。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中也寫到“龜茲伎樂,特善諸國。”可以看出,龜茲國的音樂,舞蹈都穿越了藝術早期的蒙昧階段走向了成熟。

龜茲首先興起的就是音樂和舞蹈,這是最能直接感染人類的藝術。當人們穿越茫茫沙漠,饑渴難耐,突然見到這片生機茂盛的綠洲,不得不感激上蒼安排世間萬物的妥帖性。故而西域各國的商人在越過險惡萬分的旅途之後,都為發現有這麼一片綠洲而情不自禁歡欣鼓舞,高興之餘,自然要載歌載舞好好休歇,長此以往,帶來了這個地方藝術的繁榮,這片土地更加聲名遠播,一來二去,龜茲的文化藝術繁盛已經是不言而喻。也由於這個因素,龜茲的音樂和舞蹈的創作與流傳,欣賞它們總是能夠感受到其中難以言傳的心情與感受,與任何地域的文化迥然不同。

事實上,龜茲國聞名於世也正是在於其音樂成就,作為一個文化藝術氛圍濃厚的古國,研究它的民族特性有助於人類更加了解自身發展。龜茲人之所以有這麼濃厚的藝術氛圍,與當時三大文明古國的影響密不可分。當時,印度和古希臘的文化通過商道,逐漸傳入這片綠洲裏,異域的文化很大程度地衝擊了善於吸取新事物的龜茲人,他們天性中對藝術的熱愛與接受能力讓他們很快接受了這些美好的事物,並且逐漸把它們融入生活之中,與自己民族本土文化漸漸結合起來。不同地域的文化在龜茲這片土壤上,經過多年沉積、生根並和當地的各種文化相融合,開始萌發出色彩繽紛的豔麗花朵,一朵一朵傲然茁壯對世界對峙。異域的精華被龜茲囊入懷中,中原文化這朵奇葩自然也有機會在龜茲的土壤上嫁接生長。正是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龜茲綠洲幸運地受到世界三大文明最豐厚的滋潤,藝術與文明在此開花結果成長為一片茂盛島嶼讓人神往。

龜茲音樂更是西涼音樂的始祖,早在漢魏時期,龜茲樂就成為流傳中原的“九部樂”、“十部樂”的組成部分。公元382年,前秦呂光伐龜茲,除了得到大量戰利品以外,同時還將龜茲的文化藝術帶走,龜茲的樂舞藝人以及多種樂器得以大範圍流傳入中原。他後來割據涼州,建立後涼國,彙集中原藝人組成一支龐大的樂舞隊,演奏龜茲帶來的樂舞伎和琵琶、篳篥、箜篌、羯鼓等。在他的親自主持引導下,龜茲和中原的藝術家們把大量的龜茲樂曲改編後,又和西涼地區的樂舞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西涼樂舞。西涼樂舞在翩然韻動中,裏麵絲絲入扣的龜茲氣息讓人不經意間醉迷,一如杯斛交錯間恍然驚夢,輪回不休。

龜茲音樂流傳入中原後,受到中原的青睞。相傳,隋文帝的大臣鄭譯,參照龜茲音樂來整理中原音樂,演變出了隋唐燕樂二十八調。隋唐音樂理論家兼演奏家萬常寶,依據龜茲樂理重新闡述了我國古代音樂旋宮理論,又以他自己創造的“水尺”為律尺,製定了八十四調,並且還按照新的音樂律製改造了不少樂器。

這個國度文化豐盛繁榮,開放出一片旖旎花園。龜茲樂器的種類豐富,據《隋書》和《舊唐書》記載,有堅箜篌、琵琶、五弦琵琶、笙、橫笛、蕭、毛鼓、都曇鼓、答臘鼓、腰鼓、雞婁鼓、銅鈸、貝、彈箏等19種之多。

唐高宗曾把著名的龜茲藝人白明達接到宮中去演奏龜茲樂器,他的技藝很高,特別是他作的舞曲《春鴛囀》最為有名。唐代《教坊記》裏記載說:“高宗曉聲律,聞風葉鳥聲,皆蹈以應節。嚐晨坐聞鶯聲,命樂工白明達寫之為春鶯囀,後亦為舞曲。”

當時,唐代有位叫李基的音樂家,他以吹一口好笛而聞名。有一次他吹《涼州曲》,剛一吹完,有個叫獨孤生的聽眾問他:“喂,你吹的笛子真好聽啊!聲調中雜龜茲韻味,你一定有龜茲朋友吧?”

獨孤生對音樂的敏銳辨析得到李基的讚同,他點點頭說:“嗯,你辨音能力很強!我的師傅就是龜茲人。”

可見當時龜茲國的音樂流傳非常廣泛且深入人心。

西涼樂舞以曲調輕快,舞姿矯健的西域風格及輕盈柔婉、婀娜多姿的中原特色迅速普及流行中原。不僅僅封建帝王的宮廷樂舞師吹奏表演它,民間的樂舞也極為流行,就連鄉間的農夫們在休憩時也會通過吹笛子等“奏樂”的方式抒發心情,緩解身上的疲勞。可以說,在龜茲國,西涼樂就像西域的葡萄酒一樣,葡萄美酒夜光杯,舞影淩亂身姿迷醉,廣袤大漠之上一曲不休的旋轉,天地為之驚豔,讓所有的人如癡如醉。

在舞蹈方麵,龜茲最著名的就是“胡旋舞”,這在龜茲的壁畫中得到了良好的體現。跳舞者兩腳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彩帶隨身飄逸,裙裾旋為弧形,一如一朵朵就地開放的蓮花,優美得讓人心神動蕩。“胡旋舞”起初女子跳的較多,女性特有的柔美跳動這個空靈的舞蹈美不勝收,到了後來,男子也跳的多了,為胡旋舞加入了剛毅的陽剛之美。在唐玄宗時,安祿山挺著大肚皮輕鬆自如地讓自己三百多斤重的身軀急速旋轉,令見多識廣的唐玄宗和楊貴妃眉開眼笑,讚歎不已的舞蹈就是龜茲舞。

大唐聖僧唐玄奘西天取經時,經過長途跋涉之後,就有幸領略到龜茲令人著迷的音樂歌舞藝術。根據記載,當時,他正好碰上了龜茲國盛大的節日——行像節。由於大師聲名遠播,國王邀請玄奘登上了城門上臨時搭的木棚,和王後宮女一起觀賞。

在一片歌舞升平中,行像節開始了,一座高達三丈的巨大佛像立於四輪車上,由幾個僧人緩緩推著,從城外向城門駛來。唐玄奘合掌迎候,國王卸下王冠,赤腳捧著一炷香走下城門,跪在佛像前,王後及宮女從城樓上撒下五彩繽紛的花瓣。一時間,城樓上各種樂器一齊響起來,全城沸騰了。男女老幼赤腳露膀,人們提來了清清的涼水,手拉手用水盡情潑灑,水珠晶瑩地在天空落下幻化成為剔透的風景,人們邊澆邊跳著舞,並用繩索鉤套來往的行人把水往他們身上澆去,歡騰之氣在龜茲的上空彌散。興高采烈的人們把水潑向天空,看著晶瑩的水滴從天上飄落折射著陽光的色彩而歡呼不已,這象征著“水從天降”。盛大的歡欣、熱鬧的場麵後來被一次次記載入曆史中,人們看著那些心血沸騰的記錄,感受到一個平和熱情民族的生命活力。

經史料研究發現,龜茲國不僅在政治上世代與中原友好相處,而且,在文化藝術上也與中原有諸多交流。他避開了戰亂與紛爭,在自己的土地上一代代熱情地麵對生活,這在中國曆史上消失了的古國中是不多見的。

龜茲的舞蹈,與生活、生產是緊密聯係,從一個側麵證實了藝術來源於生活。由於地處沙漠地帶,龜茲國土地太幹旱了,隻有雨和雪才能滋潤這片小小的綠洲。多降雨雪就意味著五穀豐登,百姓自然會生活富足。音樂聲中,精壯的漢子跳起來,老少爺們跳起來,老婆婆小媳婦也跳起來,在這一年一度乞求雨雪的狂歡節日裏,舉國歡慶,鍾愛綠洲的人們在盡情表現著自己對大自然賜予的渴望和感恩,這些虔心誠意的恩念幻化為舞蹈形式,讓觀者為之感受到裏麵蓬勃的生機。見聞廣識的玄奘大師麵對這人間煙火的熱鬧氣息,被這動人的民間舞蹈深深感染了,這裏沒有嚴肅的崇拜佛教,但是看看這些歡慶的人們,看看這載歌載舞的場景,佛一直在人們的心中,在人們的生活中。國王邀請玄奘脫去袈裟鞋襪,進入人群,且舞且潑,與百姓同樂。龜茲的歡慶給玄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日後回到大唐他仍然不時提起。以後,龜茲國的“乞寒舞”傳到中原,再由中原傳到緬甸、雲南一帶。據說,這正是“潑水節”的前身。可見,龜茲藝術早已超越了民族和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