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這塊神秘的土地上,曾經有一個名為古格的王國在這裏雄踞600多年。古格人弘揚佛教,抵禦外侮,在曆史舞台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然而,古格王朝是怎麼由盛而衰,又是為何瞬間消失於茫茫沙海?古格王國永遠是一個誘惑,亟待人們去探索,去發現,去破譯……
回望古格的興盛史
就在十幾年前,古格對於許多人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但自從1985年西藏自治區文管會組織的考察隊在此展開了一係列收獲巨大的考古工作以後,這個消亡了350年的王國突然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裏,並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旅行者。
古格王國遺址在阿裏劄達肥劄不讓區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占地約18萬平方米,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整個遺址建築共有房屋洞窟300餘處、佛塔(高10餘米)3座、寺廟4座、殿堂2間及地下暗道2條,分上、中、下三層,依次為王宮、寺廟和民居。外圍建有城牆,四角設有硼樓。這些建築依山迭砌,直逼長空,氣勢恢弘壯觀。在其紅廟、白廟及輪回廟的雕刻造像及壁畫中不乏精品。
近十數年間古格遺址周圍不斷發掘出的雕刻、造像及壁畫等揭開了古格王朝的神秘麵紗。
古格王國是繼吐蕃王朝之後,出現在西藏高原上的另一個強大政權。其建立者是吐蕃王朝末代讚普朗達瑪的重孫德祖袞。
說起古格王國曆史,大約要追溯到公元10世紀前後。
公元9世紀,強盛一時的吐蕃王朝逐漸走向衰落,統治者內部的僧侶集團和世俗貴族集團的矛盾急劇激化。
公元843年,吐蕃王朝末代讚普朗達瑪因為滅佛毀寺被一位僧人刺殺。隨後王朝內戰紛起,一片混亂,平民與統治者的矛盾激化,起義此起彼伏。在公元847年前後,一場規模較大的平民起義軍推翻了吐蕃王朝。
出現了7個勢力較大的政權,使西藏地區陷入了藩王割據局麵。朗達瑪的兩個兒子奧鬆與雲丹更是為了爭奪王位明爭暗鬥。後來,奧鬆之子貝考讚被奴隸起義軍所殺,貝考讚的兒子吉德尼瑪袞見大勢已去,回天無力,便帶著幾個大臣和百餘隨從,投奔阿裏。
阿裏原有的地方勢力布讓土王紮西讚非常欣賞吉德尼瑪袞,不僅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還立他為自己的繼承人。不久吉德尼瑪袞便繼承了紮西讚之位。
吉德尼瑪袞有三個兒子,在吉德尼瑪袞的晚年,他便將自己現有的領域分封給了他們三個:長子貝吉袞分得芒域一帶;次子紮西袞占據布讓;幼子德祖袞占據象雄。
德祖袞的帶領下,這一藩部的勢力發展得很快,不久便建立了古格王國。
古格立國之初,鑒於朗達瑪因滅佛而導致吐蕃亡國的慘痛教訓,開始大興佛教。尤其是意西沃在位期間,為了進一步弘揚佛法,意西沃多次派人到克什米爾學經,還親自到印度去迎請高僧阿底峽到古格來講法傳教。前前後後,共翻譯佛經達百餘部,得佛教之益,王朝進入全盛時期。
他在位期間,還主持修建了古格王國第一批以托林寺為代表的重要佛教寺院。許多政策促進了佛教事業的不斷發展,古格國內遍布著大量的佛塔、洞窟、寺廟等佛家場所。
多年來,佛教的興盛帶動了古格王國冶煉發展。據現存史書記載,當時有一種名為“古格銀眼”的銅像,隻有古格才能製作,足見古格王國時期金屬製造技術之高。1997年夏季,考古工作者在皮央遺址杜康大殿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一件精美的銅像,才終於揭開了“古格銀眼”之謎。這尊頭戴化佛寶冠,4臂各執法器,結跏趺坐於獸座蓮台,頭生3眼,額上正中眼為縱目。3隻眼的眼球都采用鍍銀的技法做成,在金黃色的銅像背襯之下銀光閃閃,晶瑩鋥亮,這就是所謂“古格銀眼”,看來的確名不虛傳。由此可見,古格王國時期金屬製造業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另有記載顯示,在百餘間,古格國的佛像就已經選用金、銀、銅等不同的原料合煉而成,工藝極為精湛,通體全無接縫如自然形成,極精細程度甚至已超過了純金佛像。
佛教的興盛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對外貿易事業的發展,古格國位於西藏西部,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古格成為了西藏西部和西藏腹地、南亞、中亞甚至於中原地區文化、貿易交流的中轉站,這一有利地理位置使得這裏成為古代西藏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埠之一。
古格王國的金銀器行業在當時也相對發達,這大概得益於這裏的自然條件和天然資源。古格國境內群山密布,而山溝裏幾乎都有礦藏,當時從事開礦工作的人數量不少,“銀銅匠”之稱。近些年來出土的古格經書中,拷古學家還驚奇地發現有許經書是以金銀汁書寫的,而且數量甚多。
可想而知當時的古格王國之富有和興盛。那麼,這個富有的國度為何會消失在曆史之中?請隨我們一起踏著曆史的腳步,回到那片曾經的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