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屈辱中成長的女真帝國(3 / 3)

1211年二月,成吉思汗自龍駒河率軍南下,越過陰山,向金朝發動了蓄謀已久的戰爭。金人在與蒙古的戰爭中再也沒有了曾經滅遼、滅宋的威風。實在無力抗衡的金隻好轉而與蒙古謀和,每年送給蒙古大批貢品以換取短暫的安寧,但蒙古對金的侵擾是日漸放肆,而金對蒙古隻能窮於應付而再無還手之力。大定年間,北方就流傳著這樣的民謠:“韃靼來,韃靼去,趕得官家沒處去”,反映出了金朝的無奈。

坐擁半壁江山、盛極一時的金朝,終於敵不住蒙古鐵騎持續了23年的攻擊,於1234年正月十日被蒙古軍攻破。金哀宗見大勢已去,傳位於末帝完顏承麟後自縊身亡,完顏承麟隨後便被蒙古軍所殺。

金朝自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國以來,經曆短暫的繁榮,在曆經119年後,終於滅亡。留給女真人的,不僅僅是國破家亡的切膚之痛,更殘酷的現實擺在他們的麵前——如何維係民族的生存?金的興起和滅亡在很大程度上是與他們製度聯係在一起的。從遼朝繼承下來的統治方式以及漢族(宋)的影響,使金的政權體製過於鬆散。在蒙古人的打擊下,女真族瞬間分散為眾多的部落,等待著接受新政權的統治。

當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走向強大之時,居住在東蒙古地區女真人投入到成吉思汗的麾下。隨蒙古軍隊征討各地。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分女真人逐漸融入到蒙古族之中。

先前徙居中原、華北和遼東的女真族漸漸被同化,他們與建立北魏的鮮卑人,建立遼國的契丹人,建立後唐的沙陀人一樣都未能擺脫民族融合的命運。

當然並不是所有女真人都走向了被同化的道路,“忠”這一基本道德一直到金朝的最後階段也仍然存在著,雖然確實有叛徒和投機者,但部分散居於東北的女真人則非常頑強地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習俗,按照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生活。他們依舊使用女真文字,似乎是滿懷希望地等待著本族的再度崛起。

到了明朝,女真人口逐漸增多,為了方便自己的統治,在女真地區設立了包括建州三衛、兀者、毛憐等在內的三百八十多個衛。還把他們劃為三個部分進行簡單的區分:居海西等處的海西女真,居建州、毛憐等處的建州女真和極東的野人女真。這時,女真的分布極為廣泛,發展穩定,大有重振輝煌之勢。據《大明一統誌》載:“東瀕海,西接兀良哈,南鄰朝鮮,北至奴兒幹、北海”,都成為當時女真人生活的區域。

女真人的興盛,使一些經曆或耳聞金國輝煌的人有了東山再起之念。明朝晚期,興盛的女真各部出現了“各部蜂起,皆稱王,互相殘殺,甚至骨肉相殘,強淩弱,眾暴寡”的局麵。其中的建州到了努爾哈赤迅速壯大起來。他吞並了女真各部,複用國號為金,不久又把女真族改名為滿洲族,並起兵向大明朝發起了進攻,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繼位後,改國號清,是為清太宗。不久便統一了女真各部,也為入主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時的明朝也以處在了風雨飄搖之際,愈來愈腐敗的朝政,以及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越來越強的攻勢,明朝已經是內憂外患。1644年,明將吳三桂與李自成的農民軍激戰於山海關。由於受到農民軍和清軍的兩麵夾擊,吳三桂思考再三後決定向後金求援,隨後多爾袞便率領後金軍入關參戰,滿洲人正式侵入中原。

遊離於努爾哈赤部族之外的野人女真迫於武力威脅,背井離鄉來到清朝位於遼東的統治中心跟隨努爾哈赤征戰南北。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憑借著驍勇善戰的性格,為清朝衝鋒陷陣,成為清朝入主中原的中堅力量。在朝鮮等地居住的一部分女真人後來也隨著大行勢融入滿朝。就這樣,居於東北和朝鮮的女真人不斷彙聚到清朝旗幟下, 1625年,清太宗在大勢所趨之下下令,“嗣後凡人皆須稱我國原滿洲之名,倘仍有以諸申為稱者必罪之”。

此後,“女真”一名在曆史上逐漸消失,他們都成為了“滿族”大家庭中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