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節日起源與農事活動(1 / 1)

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曆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從其起源說,大都跟人們的農耕生活有著密切關係,是在社會生產力還不發達時期,為滿足人類美好願望的一種活動。

中國是農業大國,自古以農耕為主。春播,夏作,秋收,冬藏,季節時令決定著農事活動,古人還創造了有利於農事的精密的時序。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大部分與此有關。

曆法與節日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先民們為了掌握耕作的季節,在生產實踐中根據星象循環的規律,發現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這對於農作物的種植、管理、收獲有很大的作用。

根據《史記 曆書》記載,顓頊時已設“火正”官,帝堯時又設羲和之官,專事“明時正度”的工作,即觀察天象來確定四時季節,製定了顓頊曆。夏代根據北鬥鬥柄的指向和若幹恒星的出沒來定時月,並用天幹紀年,製定了建寅的夏曆,以月亮圓缺為月,將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商代已用幹支紀日,製定了建醜的殷曆;周代製定了建子的周曆。

由於各代曆法的不同,所以表達慶豐收、祭先祖的年節的日期也不同。夏代以正月初一為“年節”,商代以十二月初一為“年節”,周代以十一月初一為“年節”,而早期的顓頊曆以十月初一為“年節”。直到漢武帝時,以夏曆為依據,製定《太初曆》,以正月初一為“年節”。此後,除個別王朝短期改用殷曆或周曆外,代代沿用,曆時兩千多年。由於年曆確定,每年的“年節”(春節)就隨之而固定下來。

節氣與節日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一組節令的總稱,即自立春至大寒共二十四個節氣,以表征一年中天文、季節、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係。二十四節氣,最初隻有夏至、冬至,後來逐漸完善。如,《堯典》記錄的“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就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節氣。《呂氏春秋》記載了“立春、日夜分(春分)、立夏、月長至(夏至)、立秋、月夜分(秋分)、立冬、月短至(冬至)”八個節氣。這表明當時四時八節的日期已經推定,已成為農耕生產活動的依據。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

中國傳統節日大多與二十四節氣有關,如春節、元宵節、中和節(二月二日)、上巳節(三月三日)、天貺節(六月六日)、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都與時氣節奏大有關係;有些節日甚至本身就是節氣,如立春節、清明節、夏至節、冬至節等;幾個表麵上與時氣無關的,比如端午節、臘八節(十二月初八)、祭灶節(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節,細查古製,也有時令的講究。民間信仰認為五月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即蛇、蜈蚣、蠍子、蜥蜴、蛤蟆。此月多災多難,甚至生孩子都會夭折,因此必須采取各種方法預防,避五毒乃是過“端午”之初衷。臘八、祭灶以及除夕節,均是春節的“伴節”,自然也是與時氣相關的。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一年四個季節、十二個月,一年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這一套時序係統,不單單是“不誤農時”的保障係統。農業的需要使它逐漸完善,它不僅僅充當耕作時間表,為整個社會生活所遵循,而且與民眾的消禍祈福心理相結合,演變成歲時風俗,最終形成節日。

延伸閱讀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曆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曆24個節氣,每月2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其實是“十二節氣”和“十二中氣”的統稱。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曆時15天,統稱為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公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為了便於記憶,人們還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