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原始崇拜孕育傳統節日(1 / 1)

由於缺乏科學知識,先民們對生存的自然環境,諸如天地山川、飛禽走獸等會產生一種自然質樸的原始崇拜心理。崇拜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源頭,中國傳統節日多源於原始崇拜。

人類本能的信仰是與生俱來的,在每個人的思想中,都會有追求美好東西、防範不好東西的傾向,都蘊含了對美好命運的追求,這些都體現出自己的信仰。這些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傳統節日中,很多傳統節日都反映出一種原生態的膜拜。

圖騰崇拜

先民們靠采集野生植物和獲取動物來求生存,他們相信每個氏族成員能夠化身為圖騰或者相反,相信氏族成員與動物、植物等圖騰之間存在血緣親屬關係,因此出現圖騰崇拜。

先民們每在一定時間就會對本族的圖騰進行祭祀活動,而這些最初的祭祀活動過程,已經孕育了傳統節日的雛形。

例如中國最普遍、最典型的圖騰崇拜——“龍”崇拜。早在炎黃以前的伏羲氏時代就以“龍”為圖騰。先民們認為龍的本事很大,能呼風喚雨,這對於從事原始農耕的先民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古代不乏祭“龍”的記載。《左傳桓公五年》:“凡祀,啟蟄而郊,龍見而黴。”《山海經》中描述“應龍……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都是把“龍”作為雨神來祭奠和崇拜的。正因為如此,春節有舞龍的習俗,二月二龍抬頭是說這天龍要升天等,都是為了祭祀“龍”而開展的活動。

此外,古代帝王自稱“真龍天子”,中華民族號稱“龍的傳人”,這些也是“龍”圖騰崇拜的表現。如古代吳越人為表示他們是龍子身份,每年的農曆五月五日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祀,形成了後來的端午節。

天地崇拜

在以農為本的原始社會,先民們賴以生存的是上天賜予風調雨順,土地厚贈五穀豐登的穀類。因此,先民們一直懷著虔誠的心情來祭天祭地。

天,先民們想象中的萬能者。《周書泰誓上》:“天佑下民。”土地,是先民們賴以生存的根基,古代稱祭土地為“社祀”。《禮記郊特牲》:“社祭土。”如二月二日是傳說中土地神生日,又稱社日或社王節,主要民俗活動是祭祀土地神,祈求農業豐收。

天地崇拜中還有日月崇拜,先民們認為太陽和月亮帶來陽光和雨露,滋潤人畜,促進植物生長。《禮記》中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因此,祭日祭月就成了祈禱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祭祀活動,也就形成了諸如中秋節賞月、吟月、吃月餅等習俗。

祖宗崇拜

祖宗崇拜是對先人、遠祖繁衍和養育後代,創建家園,不忘其恩德的崇拜。

古代先民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滅,對死者不祭不祀必有災禍降臨,有祭有祀就會伴隨著降福,被祭祀者都愛他們的供養人,保護祭祀者。於是,每到特定的時間,生者就要祭祀死者,慢慢就形成了節日。最明顯的例子是清明節、中元節和寒衣節。這三個節日原是以祭祖為源,以祭祖事鬼為主要節俗活動,所以又叫“鬼節”。清明掃墓包含有懷念祖先,勉勵後人之意。中元節又稱盂蘭盆節,有放河燈拯孤照冥的習俗。寒衣節時人們在祖先墓前焚化紙衣。

由祖宗崇拜還派生出一種英雄崇拜,即那些對人類的生存發展以及在愛國愛民方麵有著突出貢獻的人物,往往成為人們崇拜的對象,融入節日的祭禮之中。例如,人勝節對創世神女媧的祭祀,端午節對愛國詩人屈原的祭奠等。

延伸閱讀

龍圖騰的起源

在中國圖騰文化裏麵,以漢民族的龍圖騰最為神秘。關於龍圖騰起源的傳說也特別多,簡要介紹以下幾種說法:

一是以蛇為原型的綜合圖騰說。聞一多在《伏考》中認為,龍是一種虛擬生物,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合成的一種綜合體。

二是馬說。《周禮夏官》有“馬八尺以上為龍”的記載。

三是雲神說。據《淮南子地形訓》:“黃龍入藏生黃泉。黃泉之埃上為黃雲。”有人便認為“龍”就是雲神的生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