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節日有不同的傳說,但它們其實都是適應人們生活的需要以及心理情感的訴求而產生的。這些神話與傳說給節日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使節日活動呈現出絢麗多姿的浪漫色彩。
如果在民族文化中,隻有那些理智的、實用的成分,而毫無生動的生活情趣的話,那不僅將使這種文化枯淡無味,甚至難以為人們所接受。中國傳統節日也是如此,其中的神話傳說將理性與感性有機融合在一起,產生了豐富多彩的節俗文化。
神話,是由於古代生產力低下,人們不能科學地解釋自然界的一切變化,而借助於幻想以戰勝自然的產物。
雖然神話不是現實生活的直接反映,但它反映了原始人對宇宙、人類本身的思考及解釋。因為當一個民族漸漸發展,開始對世界和自己的來源問題感到疑惑並做出各種不同的解答時,這標誌著文明的產生。這些形形色色的答案在現代人看來,似乎是些荒誕不經的神話傳說。可是,對古代先民來說,卻是合理的解釋,是他們對世界起源、自然現象產生的原始理解,比如天地的形成、人類的始祖等。
傳說是古代長期流傳下來的關於一定曆史事件和人物的記述與評價,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根據需要不斷豐富傳說的內容。
在中國民間傳說中,故事的主人公一般有名有姓,其中有的是曆史上的知名人物,事件發生有具體的時間和地點,有的還涉及國家民族的重大事件。但傳說既不是真實人物的傳記,也不是真實曆史事件的記錄,而是人民群眾的藝術創作。許多傳說把比較廣泛的社會生活內容通過藝術概括而依托在某一曆史人物、事件或某一自然物、人造物上,達到曆史因素和方式與文學創作的有機融合,使它成為藝術化的曆史,或者是曆史化的藝術。如孟薑女哭長城的傳說、牛郎織女的傳說、灶王爺的傳說等。
神話與傳說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古代人對自然力的鬥爭和理想、願望的追求。後來,神話與傳說又融入了儒家、道家的觀念,與節日有著密切聯係:如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七夕節”,神話中的織女不顧天規的約束,勇敢地自嫁牛郎,天帝大怒,強行將她與牛郎分離,即使如此,織女也沒有向天帝屈服,堅持自己的獨立人格,保持自尊自重的高尚氣節。正因為她的堅貞、真情感動了鳥鵲,每年“七夕”,眾多鳥鵲展翅搭成鵲橋,使他們相會。這個美麗的神話千百年來感動了無數青年男女,為他們爭取美滿幸福的生活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此外,春節有黃帝戰勝蚩尤,戰勝怪獸“年”的神話;中秋節有拜月、賞月的傳說;重陽節有登高的傳說;臘八節有“援嶽(飛)抗金”的傳說;當佛教在漢代傳入東土後,中國的節日又增添了佛教的內容,如臘八節有“佛祖成道”的傳說,等等。
神話傳說,讓傳統節日帶著神秘和情趣走進古人的生活中,為節日平添了幾分浪漫色彩,一些曆史人物也被賦予永恒的紀念意義而被融入節日,使中國傳統節日有了厚重的曆史感和豐厚的文化含量。
延伸閱讀
黃帝戰蚩尤的傳說
黃帝戰尤是中國上古神話的典型代表,不僅涉及古代的祈雨、止雨巫術,還涉及一些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的發明,內涵較為豐富。
數千年前,中國黃河、長江流域一帶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有一次,黃帝部落與炎帝部落發生衝突,黃帝贏了,炎帝歸降,但炎帝部落中有一個支係九黎部落卻不肯投降。於是,黃帝聯合各部落首領,在鹿和九黎部落首領尤展開了一場大決戰。
戰爭之初,尤憑借尖利的武器和勇猛的士兵,連連取勝。後來,黃帝請來龍和其他奇怪的猛獸助戰,尤的兵士便紛紛敗逃。黃帝乘勝追殺,卻忽然天昏地黑,狂風大作,雷電交加,下起暴雨。原來尤請來了“風神”和“雨神”助戰。黃帝也不甘示弱,請來天上的“旱神”幫忙,驅散了風雨。尤又用妖術製造了一場大霧,使黃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黃帝則利用天上北鬥星永遠指向北方的現象,造了一輛“指南車”,指引兵士衝出迷霧。經過許多次激烈的戰鬥,黃帝最終活捉了尤。
這就是著名的黃帝戰尤的傳說,也稱“鹿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