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歲時節日是一個能動的文化因子,節日雖有固定的時間,但它的內容卻處於不斷發展和變化之中。中國傳統節日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就是社會生活習俗文化積澱的過程,也是民俗事象選擇、確定與變異的過程。
中國傳統節日的形成和發展是逐漸演變、潛移默化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中。大體說來,中國節日經曆了四個發展時期。
首先,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已露出端倪。如流傳至今的春節、上巳、端午、中秋、冬至等節日元素,先秦時代大部分已形成,但當時的節日比較少,內容不夠豐富,時間也不那麼固定。而且節日習俗大都在原始崇拜基礎上,信仰色彩濃厚。同時,這一時期的節日大多是一些需要防範、禁忌的日子,如春節避山魈惡鬼,端午劃龍舟等。
到了漢代,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如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陽等都已基本定型。人們之所以把許多節日的起源都歸於漢代,是因為漢代是中國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這一時期,一方麵節日增強了節俗的人情味和真實感,如用一些曆史人物來紀念節日,取代了原始崇拜和信仰,代表性的是端午節紀念屈原、寒食節紀念介子推等。還有“太初曆”確立了以建寅月為歲首,打破了先秦時代的原始崇拜信仰,為節日風俗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機。另一方麵,在節俗自身的發展中,一些風俗上升為禮俗,一些禮俗變為風俗,風俗和禮俗融為一體,被人們約定俗成地接受並沿襲下來。現在,許多節日禮俗大多可以從漢代找到源頭。
魏晉南北朝時期,可以說是節日文化的融合期。這一時期的民族大遷徙、大融合,推動了民族文化的大交流,促進了節日文化的融合與發展。如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帶來了節俗文化中的雜技遊藝成分,如騎射、蹴鞠等。還有宗教信仰與節日相結合,使節日更加深入人心,推動了節日的傳播和發展。如十二月八日“臘八節”,佛教謂是日佛祖成道,製粥舍眾,此傳說傳到民間以後,形成了吃臘八粥的習俗。此外,魏晉玄學和清談之風,也為這一時期的節日風俗增加了新的內容,主要表現在宴飲遊樂方麵,如高談飲樂、詩酒風流等。
發展到唐代,節日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的神秘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良辰佳節。如春節放爆竹原是一種驅鬼手段,此時變成了歡樂的象征;元宵節祭神燈火變成了遊藝觀燈活動;中秋節祭月變成了賞月;重陽節由登高避災演變為秋遊賞菊。在節日風俗的演變中,還增添了許多文化娛樂活動,如放風箏、拔河等。節日內容日益豐富多彩,把節日民俗活動推向了高峰。
此後,人們過節變為純粹的歡快喜慶,節日也變得豐富多彩,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時尚,流行開來。
延伸閱讀
拔河的起源
拔河運動,在中國有著淵遠的曆史,最早的拔河源自春秋時期的軍事。《墨子魯問》記載:春秋時期,楚、越兩國的水軍交戰,魯國的工匠公輸班設計了一種稱之為“鉤強”的兵器,並用之打敗了敵軍。鉤強,也作“鉤拒”,主要是用於阻擋和鉤住敵船,當敵船前進時就阻擋它,當敵船後退時就鉤住它。
此後,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楚軍也經常用這種兵器進行軍事訓練,在將領的指揮下,士兵分成兩組,手挽竹編的纜,伴著驚天動地的戰鼓和呐喊,奮力鉤拉牽拖。這種緊張激烈、扣人心弦的軍事演練時稱“鉤拒之戲”。它摸擬水軍舟師作戰形式,在鉤或拒時需要士兵強大的力量和技巧,並需集體配合,同時用力,才能發揮最大的效力。這就奠定了拔河的基本屬性,成為中國拔河運動的起源,後從軍隊流傳到民間,發展成為一種娛樂遊戲,並演變成一種扶正邪、祈求豐收的民俗活動。唐朝時,“牽鉤之戲”已命名為“拔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