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在流行和演變過程中,吸取了儒、道、佛文化的一些因素,加上中國多民族文化的相互滲透、吸收,具有其獨特的魅力。
節日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結果,是人類文化發展的一種標誌,節日風俗的形成是一種曆史積澱,是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活化石”。中國傳統節日在其曆史演變過程中形成了若幹鮮明的特點。
發端於中華民族的農耕生活
中國傳統節日中所有的活動,包括祭祀、慶賀、社交、遊樂,以及宗教等民俗活動,都與人們的農耕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都直接源於農耕生活,服務於農耕生活。
如春節是慶祝上一年的豐收,同時又是新一年的開端,一元複始,萬象更新;清明時節雨紛紛,萬物萌動,其活動多與祈求豐收有關;端午節春光明媚,百蟲孽生,其節俗活動多與防病、除害有關;六月六日天貺節,不少地方農民為保護耕田要祭祀穀神;七月七日乞巧節,從牛郎織女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的婦女乞巧習俗,反映了男耕女織的經濟生活;中秋節賞月、拜月、賞桂,有喜慶豐收的習俗;“冬至大如年”,農民有看雪的習俗,大雪可凍殺害蟲,來年農事豐稔等等。
中國文化的具體展現
中國每一個傳統節日,既不是單純的祭祀、懷念,也不是單純的熱鬧、娛樂,它是一種綜合的中華文化現象。
首先它涵括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麵麵:天文、地理、人文、曆史、倫理、道德、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等等,展示了中國人的才藝與智慧。如廟會中的百戲雜陳,春聯的書法和文采,窗花的巧思巧手,燈會上的奇巧燈飾,燈謎裏藏的豐富聯想等。
其次還表現為民族與區域的融合。中國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漢族的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在其他民族地區也普遍流行。與此同時,漢族節日中也融入了其他民族的風俗,如春節在院內立燈籠杆,就是受了滿族祭神杆的影響。節日中的許多遊藝活動,如秋千、高蹺、騎射、雜技等,原來都是少數民族的習俗。
此外,由於各少數民族曆史和文化的差異,因而節日文化表現出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區性特點。除漢族節日外,其他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如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白族、納西族、布朗族的“火把節”,回族的“開齋節”等等。這些節日都有其特殊意義和習俗,與漢族節日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傳統節日。
傳統的民族節日文化,就像一條生生不息的長河,綿延不斷,廣為傳播,民俗節日和民間文化藝術也就在這流變之中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延伸閱讀
古代的主食——五穀古代農業以五穀為主。五穀,指五種穀物,在古代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麥、;另一種指麻、黍、、麥、。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
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
把麻列入穀類,是因為麻籽可以充饑。不過,麻籽在古代主要是貧困人吃的,富貴人認為難以下咽。《詩經 七月》說“九月叔(拾取)(麻籽),食我農夫”,說明麻籽是農民的主要食品之一。
黍,即現代北方的黍子,又叫黃米。,是今天的小米。在古代黍與經常連在一起說,如《詩經》屢言“黍重”、“黍方華”等。
麥,麥子,在古代的地位沒有黍和那麼突出。就是豆子,原指豆子,又作豆類的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