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中,人們的生活和活動,不是為生計實用而進行的,而是有社會教育意義的精神性的活動,寄托著整個民族對生活的美好願望與憧憬,以期達到人人和諧的社會和“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國傳統節日豐富多彩,名目繁多的各種節日,有的紀念祝賀,有的祭祖拜佛,有的祈壽祈福,有的藝演歡歌,還有的消遣娛樂。但上述種種,都隻不過是中國傳統節日所采用的各種名目和采取的各種活動類型,而不是節日的主旨。
那麼中國傳統節日的形成到底要達到怎樣的目的呢?
追求天人合一
中國傳統的節日,共同追尋著一個深層的終極目的,那就是,所有的節日都各自在適當的時間、適宜的場合,運用節日中的各項活動,來適時地調節和協調人與人、人與天地萬物的關係,也就是協調著“天、地、人”的關係,以期達到人人和諧的社會與“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中國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國傳統文化主張“天道”和“人道”或“自然”與“人為”的合一,即天人協調,天人合一。如中國傳統節日中的郊祀、春祀、秋祀以及臘祭,都體現了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先民們認為“天”是有意誌的人格神,是自然和社會的最高主宰,天、人之間是相通的。《尚書 洪範》中說:“惟天陰鷺下民。”“天”是保佑民眾的。因此,先民們在春節等節日中,都要祭天祭地,表示祈求和感激之意。這種樸素的“天人合一”思想,使先民們與自然始終保持一種和諧的關係,這對於今天的生態環境保護不無啟迪。
休養生息
古人重視休養生息,而節日就好比是從人生那相續不斷的工作日——休息日——工作日的時間長河中所冒出的一段,“與前後時間截斷、而似脫節的時間段落”。這段“與前後時間截斷、而似脫節的時間段落”,也就是節日。
例如,二月二的春遊習俗就是一次修養生息的活動。在漫長的冬季裏,人們很少外出活動,體力下降。春季來臨,能趁春遊的機會到田間走一走,活動活動,這對恢複體能、陶冶性情大有好處。所謂“春季田間遊,百病不露頭”,“陽氣吸在身,百病不纏身”,二月二春遊的民俗,正合此意。
此外上巳節臨水祓禊,清明時節踏青,重陽節登高賞菊,等等,都是一次次的休養生息,節日的喜慶也使人們對枯燥的生活有了期待和想象。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看,中國的傳統節日就是選擇了恰當的時間、適宜的空間,營造了與日常的工作與休息內容相脫節的獨特的人文氣氛,采取了相應的藝術形式和各種相應的民俗活動,以及時調節人們自身的生理與心理、個人與家庭、個人與社會、人與天地萬物的錯綜複雜的相互關係。
可以說,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人人以喜悅與歡快的熱情,主動參與到節日的各項活動中去。人人都是節日中活動的主角,並在節日的各項活動過程中,在思想上得到啟迪和熏陶,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震撼,在意識上得到淨化和升華。這就是中國節日文化的主旨所致。
延伸閱讀
“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思想家、陰陽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係,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早在先秦時期,老子就提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認為人應當效法“天”(自然)。
孔子提出:“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禮記中庸》),其孫子子思解釋說,隻要擴充“誠”的德性,就可以幫助天地培育萬物,就可以與天地並列,達到“合一”的境界。
孟子把天道和人性聯係起來:“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也。”(《孟子盡心上》)認為人性天賦,善端與生俱有,因而性、天相通,知性則知天,即“天人合一”。
莊子追求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主張“無以人滅天”,反對人為地破壞自然本性。
儒家、道家學派的主要人物的這些觀點,說明了“天人合一”是他們的共識,是中國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