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凝結著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是維係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保護和傳承傳統節日,不僅是滿足各民族社會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且有助於提高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在曆史進程中,由於人們的生活和智力的發展,節日習俗也在不知不覺中逐漸被淨化。愚昧的部分被摒棄,那些富於生活情趣的有益的部分被留下,並一代代傳承下來。
以人為本,慎終追遠的人文主義精神
以尊重人、關懷人為內容的人文主義或人本主義,向來是中國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是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
“以人為本”,指在天地人之間,以人為中心;在人與神之間,以人為中心。天生物,人最靈。天地之間人為貴,人是主導,人是目的,這是中國文化以人為本的精神和基調。例如中國傳統節日中的春節,其祭祖、團年、拜年等活動;清明節的祭祖、掃墓、拜祭軒轅陵、悼念革命先烈等活動;重陽節的敬老活動;以及臘八節的祭祖活動,都充分體現了家人團聚,友人和睦,不忘先祖和革命先烈,尊老孝親,慎終追遠,珍惜幸福生活的人文主義精神。
貴和尚中,團結統一的愛國主義精神
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是富於團結統一的愛國主義精神的民族。因此,貴和諧,尚中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如中國傳統元宵節的“燈會”,宋代的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元宵》中描寫:“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內前自歲前冬至後,開封府絞縛山棚,立木正對宣德樓。遊人已集禦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百花齊放,萬燈齊明,無君臣上下之區,無尊卑老少之別,大家同樂,共慶元宵,可謂一派升平,和諧歡樂。
再以中秋節為例,每逢中秋佳節,古時遠方的遊子一定要趕回家,與家人團圓。蘇東坡在《水調歌頭》一詞中的祝願“但願人長久,千裏共撣娟”,成了千百年來人們對團圓的企盼。
勤勞勇敢,剛健有為的自強不息精神
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先民們為了生存,同惡劣的自然環境鬥爭,同凶猛的野獸鬥爭,養成了勤勞勇敢和剛健有為的自強不息精神。這種精神為曆代的思想家所重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如臘八節中關於“勸勤懲懶”的傳說,講一對年輕夫婦在父母雙亡後,不記父母的教誨:“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要想日子過得好,勤儉是個寶。”不思耕作,坐吃山空,最後凍餓而死。這又從另一方麵肯定了勤勞剛健、自強不息的精神。
因此,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得以跨地區、跨民族,年年沿襲,代代相傳,亙古不衰,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當然,節日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隨著時代的前進,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因素的影響,也在不斷地變異。節日風俗中積極、向上的成分不斷發揚光大,守舊的陋習不斷被淘汰。這也正是傳統節日永葆活力和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原因。
延伸閱讀
漫話祭祖
在東北的農耕地區,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活動一般都是在歲末舉行,而且大部分是在臘月二十八至除夕這幾天。祭的形式依條件而有所不同。一些祖上做高官而且人丁興旺、財力殷實的家族,往往建有本族的宗,俗稱“家廟”,祭祖活動集中在這裏舉行。在祭祖的日子,當地本家各支係的主要男性成員齊集家廟,事先將應用的供器擦洗幹淨,供品預備齊全,把各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和畫像(俗稱影像)按輩份順序擺掛。隨後在族長的主持下,所有人按輩份高低,分批向各位祖先上香行禮。各家各戶的祭祖是一番形式,很多地方都是在吃晚飯前進行,先是到自家的墳地祭,有的隻是磕頭,有的還要用炕桌抬一桌酒菜,稱為“給老祖宗送席”。祭的順序當然是從墳地中輩份最高者開始,把炕桌擺在墳前,磕頭行禮,再倒一盅酒於地上,照此依次祭完之後,把飯菜埋進土裏,算是給祖宗們“送去”了,同時還要在墳前燒紙,算是孝敬祖先們過年期間的“零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