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祈福迎祥話除夕(1 / 1)

除夕源自中國古老的民間傳說,說法眾多,極具神話色彩。因為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其中的“除”字便有交替之意,人們都希望這一天能除舊布新、祈福消災、喜迎新歲。

除夕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因常在夏曆的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曆史上有關“除夕”的最早文字記載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同時,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鬁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但是民間關於除夕起源的說法更為傳奇。

驅逐年獸說

相傳在上古時期,有一種叫“年”的凶猛怪獸,它形貌猙獰,生性凶殘,常年散居在深山密林中,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人,因此人們談“年”色變。慢慢地,人們逐漸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365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嚐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人們便把這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後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因為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思,所以置辦得很豐盛,此外人們在吃飯時還供祭祖先,祈求祖先保佑他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守歲。等公雞啼曉,凶殘的“年”離開後,熬過“年關”的人們便互相祝賀沒有被“年”吃掉,還要打開大門燃放鞭炮,與鄰裏親友見麵道喜。

萬年創曆說

相傳古時候,有個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想把節令定準。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蔭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當時的國君叫祖乙,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的最後一天,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就叫除夕吧”。

七郎射“夕”說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夕”的妖怪,專門害人,老百姓對它恨得要死,但又沒有辦法。後來出現了一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窮,箭法高超,他的獵狗也非常厲害,任何猛獸都敢去鬥。七郎見百姓長年遭受“夕”之害,就想除掉他。於是他帶著狗到處找“夕”,直到一年的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準備過年,心想這個鎮人多,說不定“夕”要來。於是他就叫鎮上的人們準備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家裏,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剛闖進一戶人家就被發現了。全鎮的人們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夕”嚇得四處亂跑,七郎馬上放出獵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七郎趁機開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從那以後,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

延伸閱讀

除夕祭祖儀式

按照中國傳統習俗,臘月三十這一天夜裏要舉行祭祖儀式,一般人家在堂屋正麵牆上掛祖宗的影像,下設供桌,擺上香爐、蠟扡和供品。漢族人祭祖的供品是大碗的魚肉。南方籍的人家就更講究了,要用八碗大菜,中間設火鍋,並為各靈位設杯。滿族旗人祭祖用的供品是核桃酥、蓉糕、蘋果、蜜供,除夕夜和正月初一還要供素餑(即餃子)。在除夕之夜,全家人要依次在祖宗像前燒香頭。王公貴族之家的祭祖儀式在專設的家內舉行,場麵十分盛大。《紅樓夢》中“寧國府除夕祭宗”就描繪了祭祖的具體情景。除夕日後半夜還要“接神”,即迎回灶神,在四更時分,將素餡餃子擺上供桌,首先由一家之長拈香行禮,然後家人依次行禮,香燃盡後焚錢糧,在院中拜喜神、財神、貴神,供品有蜜供、紅月餅以及用豆腐、麵筋、粉條做成的素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