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圍爐守歲迎新年(1 / 1)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之俗既有對即將過去的舊歲無限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的殷殷期盼之意。此外,“守歲”包含了珍惜生命、珍惜時間的意思。

除夕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的特殊時辰,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晚上都要熬夜,叫“守歲”。關於守歲,民間流傳著一段神話。

相傳玉皇大帝的小女兒偷偷地愛上了一個給人家燒火做飯的窮小夥子。玉皇知道後十分惱怒,就把小女兒打下凡間跟著窮小夥子受罪。王母娘娘同情女兒,從中講情,玉皇才勉強給小夥子封了個“灶王”的職位。因此,他成了家家戶戶的“灶王爺”,玉皇的小女兒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了。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就常常以回娘家探親為名,從天上帶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東西回來分給窮百姓們。玉皇本來就嫌棄窮女婿和小女兒,又聽說小女兒從天上往回帶東西,非常生氣,就規定隻準他們每年臘月三十日回天官一趟。第二年的臘月三十,灶王奶奶見民間的百姓生活困苦,於是又上天去給窮苦百姓化緣。百姓得知後,家家戶戶都翹首企盼,直到天黑也沒睡覺,一直等到除夕夜的五更天,灶王奶奶才回來了。之後,人們為了紀念灶王奶奶,不忘她的恩德,每年的臘月三十夜裏不睡覺,叫做“守歲”。

守歲的文化淵源

除夕守歲的中國傳統民俗,其曆史十分久遠,最早的記載見於西晉的《風土誌》:“蜀之風俗,晚歲相與問,謂之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古時守歲之風極為盛行,曆史上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守歲詩。如唐代孟浩然的《歲除夜有懷》詩:“守歲家家應未臥,想思那得夢魂來。”宋代朱淑真德《除夜》詩:“窮冬欲去尚徘徊,獨坐頻斟守歲杯。”清代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 灤陽消夏錄三》:“半途,失足墮枯井中。既在曠野僻徑,又家家守歲,路無行人,呼號嗌乾,無應者”等等。

除夕守歲不僅是一種民俗,還有很深的文化意義。從蘇軾的《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中就可以窺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它既是對過去歲月的一次盤點,也是對生命的深刻領悟;既是對如水逝去歲月的惜別留戀,又對將來臨的新年寄予希望。如古人席振起在《守歲》詩中曰:“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映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了祝福父母長壽。此外,守歲也給人帶來感傷,白居易在《客中守歲》中雲“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巾”,借守歲表達了思鄉之情。

民間守歲風俗

中國民間的除夕守歲是從吃年夜飯開始的,這頓年夜飯頗為講究,不僅要豐盛排場,還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更是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經有吃年夜飯的習俗。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歡聚一堂,共享天倫之樂。在中國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叫作“隔年飯”,是取“年年有剩飯,年年吃不完”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也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由此可見,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驅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延伸閱讀

閩南地區的“跳火群”儀式

閩南地區除夕晚上,人們吃完年夜飯,要在家門口燒一小堆火,然後家人從火堆上麵跳過去,這就是“跳火群”,其儀式過程如下:

其一,除夕夜,吃過年夜飯後,在(神)廳神案上燃好香燭。

其二,庭院裏早已準備好草料(通常是稻秸稈和番薯藤)。

其三,用春草迅速點火,待番薯藤燒起大火後,一切準備就緒。

其四,家中男丁在庭院起點處等候,由輩分最高的男丁帶頭最先跳過火堆,其他人按長幼順序跳過。

其五,跳過火堆後的人們,要拾階而上,從正門進入“內”,一直走到神廳內的“天公燈”下,完成一趟。然後沿原路折回庭院裏的起點處,接著跳,跳幾趟都無所謂。

其六,待到火勢漸歇,家中婦女手持火鉗和瓦片(現在瓦片少了,可以用其他容器代替),從火堆裏夾出一些未燃盡、帶火星的番薯藤條,放到瓦片上,放到“房內”“眠床”下麵。

其七,由輩分最高的男丁,手持扁擔,將火堆往大門方向一打,讓火星灰燼散開。

其八,燃放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