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膾炙人口的《元日》一詩詠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該詩的廣泛流傳也使得桃符一詞幾乎盡人皆知,更換桃符從而成為除夕除舊迎新的必需品。
桃符就是古代掛在大門上的兩塊畫著門神或寫著門神名字的用於避邪的桃木板。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棵大桃樹,樹幹彎曲伸展三千裏,叉枝一直伸向東北方的鬼門,鬼門中有百鬼出沒。樹下有神將神荼、鬱壘鎮守。他們嚴格限製鬼的活動,每年歲尾站在一株大樹下檢閱百鬼,隻要發現害人的惡鬼,就用芒葦編成的網子捆住他們,讓專吃惡鬼的神虎充饑。但是神荼和鬱壘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盡除天下惡鬼,也不能保證每家每戶的平安。於是黃帝向全國宣布了一道命令,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用桃梗刻製神荼、鬱壘像,除夕那天懸掛門前,用來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擾。到後來,人們嫌刻木人麻煩,就直接在桃木上畫兩個神像,題上神荼、鬱壘的名字,於除夕下午掛在門兩旁,以壓邪祛鬼,這就是最初的桃符。
桃符的來源
桃符的前身是桃梗和桃枝。自古以來,中國人認為桃木有避邪的作用。如《左傳》記載了古人用桃木做的弓進行的除災儀式。《莊子》載:“插桃枝於戶,連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由此可見古人就有對桃木的特殊信仰。也正是由於桃杖的神奇作用,自漢代就有臘日前一日逐疫畢,賜公、卿、將軍、特侯、諸侯“葦戟桃杖”之禮。
後來削成人形桃木也成為古人采取的避邪手段。如《戰國策 齊策三》說孟嚐君打算入秦時,蘇秦對他講了土偶和桃梗的寓言勸止他,其中有土偶人語桃梗:“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可知戰國時代已有削桃木為人的桃梗。據東漢《風俗通義》:“於是縣官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畫虎於門,效前事也。”可知,漢代臘月三十已流行在門旁立桃梗(人)的風俗。到了六朝時代則出現了桃板,如《荊楚歲時記》中講:“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直到唐朝末年,韓鄂的《四時纂要》才明確提出了“桃符”一詞。
桃符的發展曆史
周代的“桃符”隻是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 禮儀誌》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桃符最初隻是書寫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或描繪圖像,後來演變為書寫吉祥語,進而發展成為對偶的詩句。到了五代,桃符上開始出現聯語,代替了神荼和鬱壘的名字,人們一般都在上麵寫上一些吉利的詞句。宋太祖乾德二年,後蜀君主孟昶於除夕令學士幸寅遜題桃符誌喜,蜀主對學士所題詞語不滿意,即揮毫書寫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孟昶的題詞改變了傳說中桃符的內容與性質,使桃符由原來驅鬼的桃木牌變為表達某種思想的特殊文體——聯語。有些專家認為孟昶的題詞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為慶賀開國立業,在除夕時傳旨,公卿士庶門上須貼春聯一幅。這種把“題桃符”變成張貼春聯的習俗,一夜之間,由官廷豪門推廣到了百姓門戶。
延伸閱讀
桃木避邪的傳說
自古以來,桃木都是吉祥平安的象征。在古代神話裏,誇父追日幹渴而死,死後化身為桃樹,於是人們便將桃樹說成是英雄所化,這可能就是人們相信桃木能驅鬼避邪的原因。此外,從材質上看,桃木結實而有彈性,是古人防身的良器。這些特點也使得桃木逐漸被神化。據史料記載,三國時期的曹操,因疑心太重,落下頭疼病,久治不愈,後經軍師提議,在中原精選優質桃木,製成一把桃木劍,懸掛室內,頭痛之症,不治痊愈,後來南征北戰,建立了霸業。之後,桃木鎮宅避邪便在民間廣為流傳,凡蓋新房都要用桃枝掛在房屋四角,以保家宅安寧,大吉大利;迎親嫁娶,也用桃枝,意為婚姻美滿,富貴平安;逢年過節,也要取桃枝掛門邊,用來鎮宅接福,節日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