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獨具特色的春聯文化(1 / 1)

在中國曆史文明中,慶祝春節的習俗很多,但最具民族特色的習俗當屬貼春聯了。春聯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人們的美好願望。

“春聯”來源於古代的桃符,但“春聯”最早出現在明代初年。據說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喜歡對聯,於是頒布禦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在除夕時用紅紙寫對聯,並把對聯貼在門框上,以迎接新春。到了臘月三十,朱元璋徵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對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對聯,他就非常高興,讚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有一家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原因,侍從回答說:這是一家從事殺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親自為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寫完後繼續巡視。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裏,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麼回事?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由此可見,“春聯”的得名和推廣,與朱元璋不無關係。

春聯的曆史

桃符演變為春聯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時期,當時後蜀的國君孟昶十分喜歡標新立異,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第二句的大意是: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由此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這不僅表現在開始用駢體聯語來替代“神荼”、“鬱壘”,而且還擴展了桃符的內涵,不隻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願的內容。這就成了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在當時仍稱為“桃符”。如王安石詩中的“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桃符的盛況。

同時,隨著門神的出現和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穀豐登的美好心願。因此,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春節貼春聯的民俗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辦法,在民間推廣春聯,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又有了很大提高,春聯開始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春聯的文學意義

春聯不僅是春節吉祥之物,也是一種文學體裁。它是根據中國古代駢體文衍生出來同時又借鑒了中國詩歌傳統的文學形式。一般而言,春聯具有三個特點。其一,上下聯字數要相等。譬如:“新春富貴年年好,佳歲平安步步高。”這副春聯每聯都是七個字,上下聯字數相等,這是春聯的最基本要求。其二,上下聯詞組要相同,詞性要一致,如剛列舉的“新春富貴年年好,佳歲平安步步高。”每聯都是三個詞組,即:新春—富貴—年年好,佳歲—平安—步步高。上下兩聯詞組相同。這副春聯裏的“新”、“佳”都是形容詞,“春”、“歲”、“富貴”、“平安”都是名詞,“年年”、“步步”都是副詞,“好”和“高”都是動詞。這種要求,主要是為了用對稱的藝術語言,更好地表現思想內容。其三,上下聯平仄要相調。這主要是為了音韻和諧、錯落起伏、悅耳動聽、鏗鏘有力的藝術效果。

延伸閱讀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貼春聯?

自秦漢以來,中國貼春聯的曆史由來已久,為什麼中國人對貼春聯如此鍾情?這就涉及到中國人的傳統思想觀念。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中國人自古就寄希望於未來,祈盼未來會給自己帶來好運。無論在過去的一年裏有什麼高興、得意的事,還是有什麼不如意的事,總是希望未來的一年過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將到來之時,貼春聯恰好是達到這種目的的很好選擇。人們借助於春聯表達對即將過去的一年的歡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達對新的一年的期盼與厚望。在人們的傳統觀念裏,一年中有個好的開端是最愜意、最吉利的事,所以,每到春節就通過貼春聯表達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對未來的美好期盼。同時中國人過春節很講究喜慶、吉利、熱鬧,吃好的,喝好的,放鞭炮,走親訪友等都是喜慶心理的反映,而貼春聯恰恰是強化人們的喜慶心理和渲染氣氛的一種外在手段。